近年來,我國大氣污染治理成效顯著。2020年1至8月,PM2.5濃度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4%,但大氣污染治理的區域性也越來越明顯,成為攻堅期的一大突破點。業內人士指出,針對這一問題,大氣污染治理既要注重“分”也要注重“聯”。
在2020年提到藍天保衛戰,很多人都會說今年是三年行動的收官之年。
看看頭頂上的藍天,我們也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近年來空氣質量的巨大改變。數據顯示,2020年1至8月,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6.7%,同比上升5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4%。
大氣污染治理成效顯著。
但隨著大氣污染治理進入攻堅期,周期性、區域性和復雜性越來越明顯。
日前,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和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10月上半月全國空氣質量預報會商,其中顯示,北京、汾渭平原、東北、西南和西北等區域將以PM2.5污染為主,而長三角、蘇皖魯豫和華南等區域可能出現臭氧污染。
由此可見,因地制宜推進PM2.5和臭氧污染減排是接下來大氣污染治理行動中的關鍵。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后建議,要針對這些城市的不同處境,在“十四五”期間可對其設立差異化目標與策略。同時,對“優等生”,適時提出“進階”目標,而對未達標城市,可明確達標的時間點和路線圖。
此外,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也表示,PM2.5控制目標的初步考慮是“分區域、分階段實現達標”。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空氣是流動的,能夠在區域內進行傳輸,如果一個地方的空氣沒有治理好,也會對周邊城市的空氣質量造成影響。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重在“聯”。2019年初,生態環境部明確繼續推進重點區域聯防聯控。近年來,京津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已建立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污染問題得到有效治理,逐步實現從“點源治理”向“區域綜合治理”轉變。
尤其是在重污染天氣中,在即將驗收的沖刺階段,2020年將更加強調重污染天氣的一對一應對。在生態環境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中,趙英民表示,將通過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完善重點區域應急聯動機制,建立快速有效的運行模式,保障啟動區域應急聯動使各相關城市及時響應、有效應對。
京津冀及其周邊地區、長三角等區域的大氣污染治理成績亮眼,而汾渭平原、東北地區、川渝地區和蘇魯皖豫等大氣污染突出,這些起步較晚、基礎比較薄弱的地區,成為大氣污染治理和環境監管的洼地。因此。在治理的重點管控區域上,我國接下來也將逐漸向這些區域進行轉移。
綜上來看,2020年,不僅是藍天保衛戰的收官之年,更是我國大氣污染進入更精細化治理階段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