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琛奇 通訊員 彭旭峰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低油價雙重挑戰,長慶油田并沒有放慢發展節奏。10月12日是長慶油田開發建設50周年,這個在5000萬噸之上穩產了7年的特大型油氣田,已轉入沖刺年產6000萬噸的緊要時刻。
長慶油田開發的鄂爾多斯盆地油氣,是國際上典型的“三低”(低滲、低壓、低豐度)油氣藏,其經濟有效開發是世界性難題。長慶油田如何走出困境、后來居上?源于長慶人數十年主攻盆地油氣勘探開發,進而形成的原創性地質理論貢獻、關鍵核心技術和高效開發模式。
勘探上永不言敗,打開發展新空間。儲量超4億噸的西峰油田,曾經歷3次勘探失??;攻堅儲量5億噸姬塬油田,6次無功而返;10億噸級慶城頁巖油田的勘探,歷時近20年。憑著這股子韌勁,長慶人獲取了盆地油氣資源開發主動權。技術人員堅守高原大漠,數十年專注地質演化規律、油氣生成、儲藏機理基礎研究,創新完善了油氣勘探六大成藏理論,累計探明石油儲量55億噸、探明天然氣儲量3.8萬億立方米。資源優勢的積累,讓長慶油田在5000萬噸體量上,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巨大潛力。
開發上絕不放棄,驅動油氣大發展。上世紀80年代,安塞油田從發現到規模開發,前期技術攻關就花了8年時間,開創了我國特低滲油田經濟有效開發先河。本世紀初,上百名技術人員在毛烏素沙漠艱苦探索6年,使我國探明儲量最大的蘇里格氣田實現效益開發。依靠自主創新打破國外公司技術壟斷,長慶油田形成了特低滲、超低滲油田開發主體技術,掌握了水平井優快鉆井、體積壓裂關鍵核心技術,讓“三低”油氣藏爆發出巨大能量。如今,長慶人又攻克了致密氣、頁巖油開發世界難題,引領我國油氣開發進入“非常規”時代。
面對“三低”油氣田“多井低產”的現實,長慶油田始終把低成本作為發展生命線,探索形成了安塞模式、靖安模式、靖邊模式、蘇里格模式等十大開發模式,確保油氣開發向著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方式轉變。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長慶人集成創新應用信息傳輸、數字調控、智能控制、遠程監控等600多項先進技術,嵌入油氣田建設、生產、管理關鍵環節,拉動生產方式、管理方式向新型工業化轉型,化解了油氣產量快速增長與人力資源不足的剛性矛盾。目前,企業生產規模擴大了兩倍,員工總量仍保持在當初的7萬人左右,緩解了油氣開發成本壓力和經營風險。
目前,長慶油田已累計生產油氣當量超7億噸。一個5000萬噸級特大型油氣田的長期穩產上產,讓中國在國際能源合作中有了更多話語權。長慶油田創造的致密氣、頁巖油高效開發技術成果,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長慶油田生產區域橫跨陜甘寧晉內蒙古5省份,既是我國油氣重要接替區,也是中亞油氣進入東南沿海必經之地。作為我國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基地,長慶油田擔負著40多個大中城市供氣任務,超過400億立方米的年產氣量,給京津冀等區域提供了安全穩定的氣源。自1997年正式向外供氣以來,已累計生產天然氣4536億立方米,相當于替代了5.51億噸標煤,減少碳排放物3.69億噸,發揮出良好的生態效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