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 河
今年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國際經濟持續低迷,原油價格暴跌,煤基化產品價格倒掛,煤化工企業普遍虧損。如今疫情的影響還不見盡頭,油價仍在低位徘徊,不少人對作為我國“戰略新興產業”的現代煤化工產業的未來發展感到迷茫和悲觀,有人甚至提出“國際原油低于40美元,現代煤化工產業只有死路一條!”
從市場角度來看,此話絕非危言聳聽。根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的評估數據,目前國內煤化工不同項目可盈利的“臨界油價”為:以油品、化學品為主的煤制油項目對應油價分別在70~75美元/桶、55~60美元/桶;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項目對應油價在45~50美元/桶、50~55美元/桶;煤制天然氣的油價臨界點為2元/標準立方米。而國際油價自今年3月初大跌以來,多數時候都在40美元/桶以下的低位運行,以目前煤化工裝置的技術經濟水平,確實難以扭轉虧損局面,無法與石油化工企業競爭。
目前疫情對全球經濟生活的影響仍在持續,特斯拉電動車卻異軍突起、風靡全球,世界主要能源消費國在后疫情時代都持續加大對新能源的支持。國際能源署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確實改變了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式,石油需求峰值很有可能提前到來。國際機構普遍認為,未來國際油價很難再回到60美元/桶以上的中高位。我國現代煤化工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抵御低油價沖擊、實現盈虧平衡,成為當前及“十四五”期間關注的焦點。
現代煤化工是一個對我國具有能源戰略意義的產業。“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能源的基本狀況,煤炭在我國一次性化石能源儲備中占比高達92.3%,而目前我國石油、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高達70%、43%,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和第二大天然氣進口國,能源安全凸顯。因此,發展煤炭清潔化利用技術,以煤為原料生產石化產品和清潔燃料的現代煤化工產業,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現代煤化工自2004年列入國家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經過3個“五年計劃”和10余年的項目示范,以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烯烴、煤制芳烴、煤制乙二醇為代表的新型煤化工技術不斷突破,產業規模快速壯大到數萬億元,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開始和石化路線產品相抗衡。中國迅速發展成為全球現代煤化工產業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國家。
但是,由于全球正處于能源清潔化轉型過程中,中央政府在對發展現代煤化工產業的態度上也始終有些矛盾:一方面出于國家能源安全需要,對發展現代煤化工必須支持;另一方面基于推進清潔能源革命戰略的需要,在政策上必須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費,所以對煤化工產業發展也要適當限制。因此,煤化工企業普遍感到政府在支持力度上不如其他戰略新興產業大,如政府對風電、光伏、電動車等給予財政補貼,甚至對煉油企業還有國際油價低于40美元/桶時不再降價的“地板價”保護政策,而煤制油企業呼吁減免石油消費稅、煤制氣企業希望在定價上給予適當照顧等要求沒有得到支持。不過政府始終關注煤化工產業的發展,最近工信部正式將現代煤化工納入監測調度范圍,并形成定期調度機制。
不過從長遠來看,現代煤化工產業即有傳統化石能源產業屬性又有清潔能源加工技術屬性的雙重特點,決定了其發展主要不能靠政府的扶持,而必須提高自身的清潔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走轉型升級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客觀來看,煤化工通過改進技術降低成本,仍然具有抵御低油價的能力。比如過去普遍認為煤制乙二醇只有在油價高于50美元/桶時才能盈利,盈虧平衡線在4500元/噸左右,但已有企業將其成本降到了3500元/噸以下,在目前低油價下仍能實現盈利。
隨著裝置規模的擴大、催化劑研究的深入、工藝技術的優化,現代煤化工的成本仍有降低空間,能形成新的行業競爭力。“十四五”期間,煤化工產業應從以資源為導向轉變為以市場為導向,統籌存量優化和增量升級,近期可聚焦在線優化、降低成本,增加應對市場變化的柔韌性;遠期可聚焦高端化學品,推進產業融合,探索形成以現代煤化工為核心的油氣電多聯產新模式,做精做細下游深加工鏈條,拉長上下游產業鏈條。
當前,一批新的煤基含氧化學品技術正在孕育突破。比如可以探索利用煤基化工中間體開發與生產化工新材料,煤甲醇、煤制氫能的醇氫新能源將為現代煤化工帶來更多發展契機,助力發展“綠色零碳化工”。由此可以看出,對煤化工產業不必悲觀,只要加大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仍然大有可為。
標簽:低油價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