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7日-29日,由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中國光學工程學會主辦,中科院西安光機所主要承辦的“第六屆空間光通信與組網技術學術研討會”在西安成功舉辦。
會議吸引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五十四研究所、復旦大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武漢大學、空軍工程大學、天地一體化信息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內170余家相關領域著名科研機構及高校的近350位專家學者參加。姚建銓院士、吳曼青院士、于全院士、呂躍廣院士、尹浩院士、姜會林院士、張平院士擔任此次大會主席,哈爾濱工業大學馬晶教授、西安光機所謝小平研究員、空天寬帶網絡技術重點實驗室常呈武高工擔任大會共主席。
28日上午9點,空天寬帶網絡技術重點實驗室常呈武高工主持開幕式。開幕式上,謝小平研究員首先圍繞光通信與組網技術在我國經濟發展與國力提升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作了精彩致辭,并代表西安光機所和中國光學工程學會對蒞臨此次大會的領導專家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預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隨后,馬晶教授致辭,他肯定了此次大會在促進我國空間信息網絡建設方面的技術提升意義,強調空間光通信與組網技術是我國未來十年空間技術領域發展的重點,希望此次會議的舉辦能成為連接領域內專家、學者的橋梁。
大會開幕式后,謝小平研究員首先作題為《空間高速光數據交換研究進展及發展》的報告,報告從空間光組網的迫切性、空間光交換的主要技術手段以及近年來空間光交換技術研發現狀等幾個方面,系統論述了我國空間高速光數據交換技術進展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五十四研究所孫晨華研究員作了題為《基于軟件定義光電混合星間星地承載網的巨型低軌星座發展思考》的報告,介紹了國外巨星低軌星座的布局以及發展考慮,并結合我國具體國情,探討了我國未來發展巨型低軌星座的特征、方案以及可采取的技術路線。復旦大學遲楠教授作了題為《面向 6G 的可見光通信關鍵技術與展望》的報告,從器件、速率、特殊場景應用、異構組網等方面討論了可見光通信的進展,提出了我國在6G技術研發方面需要突破式創新和范式轉變。鵬城實驗室鄧博于高工作了題為《天行星座發展構想》的報告,報告綜合考慮星座系統發展在經濟性、持續性與可行性三方面因素,提出天行星座設計構想。他們精彩的報告贏得了全場多次熱烈的掌聲,吸引著大家認真聆聽與積極思考,期間與會專家學者互相交流,學術氛圍濃厚。
會議期間共設立7個專題,從空間信息網絡體系架構協議與5G/6G光網絡、激光通信器件/部件技術、空間激光通信捕獲跟蹤與收發技術、空間激光通信新體制調制/編碼技術、大氣信道分析及補償技術、海洋/水下光通信技術、室內光通信技術等方面將我國光通信與組網技術的發展作了全面深入討論。
此次大會的成功舉辦,將為我國光通信與組網技術的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參會人員紛紛表示,此次大會報告數量多、質量高,通過參會對我國光通信與組網技術的研究和發展有了更清晰而深刻的認識,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