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8月25日突破600天,月球車累積行駛519.29米。科研團隊利用科學載荷傳回的數據,開展大量研究,取得諸多科學成果。嫦娥四號600天科學成果,儀器儀表出力可不少,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嗎?
首先,在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和礦物組份研究方面。利用“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可見和近紅外光譜儀、全景相機及測月雷達等數據,對著陸區光譜、石塊分布、淺層結構等進行分析,獲得著陸區形貌,物質礦物組成、來源及特性等科學結論。首次通過原位探測直接得到月球深部物質組成,揭示月球背面,特別是南極艾特肯盆地復雜的撞擊歷史,對月壤的形成與演化模型提供關鍵證據,為日后南極著陸和巡視探測選址等提供重要參考。
其次,在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方面。根據嫦娥四號著陸器測月雷達和相機數據以及其他多源數據,研究建立嫦娥四號著陸區地層剖面及多期次濺射物覆蓋關系。著陸區濺射物累加厚度約70米,表面為芬森撞擊坑濺射物;在巡視區深度40米范圍內,存在3種不同地層單元,包括12米范圍內的細粒月壤層、12米-24米的碎石層和24米-40米的濺射物沉積和風化產物層。這些結果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的神秘面紗,極大地提高我們對月球撞擊和火山活動歷史的理解,為月球背面地質演化研究帶來新的啟示。
再者,在月面中子及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研究方面。利用嫦娥四號著陸器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和中性原子探測儀探測數據,獲得月表高能粒子輻射環境譜、月表中性原子能譜結構和反照率。月表中子輻射劑量率比空間站內部高1-2倍,輻射劑量當量高1倍左右。證實初級銀河宇宙射線撞擊月球表面,產生反照質子(最早在美國環月軌道器上被發現,此次在月表得到了實地驗證)。這些成果為開展太陽風與月表微觀相互作用研究提供重要支撐,促進對月表輻射風險的認知,為未來月球航天員所受月表輻射危害估算及輻射防護設計提供重要參考。
最后,在月基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方面。利用嫦娥四號著陸器平臺的低頻射電頻譜儀,在月球背面首次成功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獲得大量有效觀測數據。初步獲取40MHz頻率以下的月背著陸區電磁環境本底頻譜和低頻射電三分量時變波形數據,對于研究太陽低頻射電特征和月表低頻射電環境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關于儀器儀表
儀器,指科學技術上用于實驗、計量、觀測、檢驗、繪圖等的器具或裝置。通常是為某一特定用途所準備的一套裝置或機器。儀器通常用于科學研究或技術測量、工業自動化過程控制、生產等用途,一般來說專用于一個目的的設備或裝置。儀器構造較為復雜,屬于高新技術產品,由多個部件組成的。儀器體積、重量、形狀有各種各樣,最小的可以直接拿在手中操作,較大體積的儀器一般被稱為裝置或設備。
儀器儀表發展已有悠久的歷史。公元前1450年,古埃及就有綠石板影鐘。至公元14世紀,用以表示時間的唯一可靠的方法是日晷或影鐘。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525年,也有用棕櫚葉和鉛垂線記錄夜間時間和特定天體的儀器。當天體通過子午線時,從棕櫚葉的開口中觀察到天體穿過鉛垂線的過程。在中國江蘇儀征出土了東漢中期的小型折疊銅質民間測影儀器。
此次,嫦娥四號600天科學研究成果,儀器儀表出力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