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每個所都喊缺人,都想要人,現在業務優化整合后,技術力量得到充實,每個基層單位都不再說缺人少員了。”說起機構改革調整帶來的好處,江漢油田工程院副總政工師、組織人事部主任李彥的喜悅溢于言表。
工程院原有規劃研究所、采油工藝研究所、油氣工程研究所等11個研究單位,技術推廣中心、化學質量監測中心、產品試制中心、服務中心4個輔助單位和1個非常設機構。原有的機構設置專業劃分非常細致,比如鉆井,就有鉆井地質工程設計中心、鉆井工程研究所以及石油工程監督中心3個單位。然而,隨著單位人員減少、結構變化,以及工程技術發展,大工程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原有的崗位設置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
為進一步厘清管理界面,明確職責分工,增強隊伍活力,提高運行效率,工程院于去年12月啟動機構改革調整,按照“核心業務優先保障、專業技術優化整合、重點領域集中管理”原則,對機構進行合并歸類、改革調整,力爭實現專業化管理、項目化運行、市場化經營,打造獨具油田特色的石油工程技術品牌。
調整后,原有的基層單位由16個變為9個,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一線人員“多”了。“以前,每個科室作為獨立部門,都要配置主任、副主任、經管員、資料員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現在科室減少,崗位合并,解放了相當一部分人力資源去一線從事技術研究工作。”李彥介紹,部門整合以后,過去分散的力量相對集中,方便部門站在全局角度去合理配置各專業和各領域的技術人員,適應未來市場形勢需要。
科室合并不僅是一線人員相加,更是業務相融。鉆井工程研究所員工代林以前單純從事鉆井工程設計,鉆井地質工程設計中心、鉆井工程研究所以及石油工程監督中心三個部門優化整合為一個部門后,他開始學習起地質設計。“地質與工程緊密結合,統籌考慮,才能設計出更加符合地質特點和工程適應性更佳的鉆井方案。” 鉆井設計研究中心書記姜建平說,大家互相學習借鑒,取長補短,綜合素質明顯提升,更有利于鉆井工程專業融合創新發展。
涪陵氣田是該院最重要的服務領域。過去涪陵項目部是該單位的一個非常設機構,由各基層單位根據現場需要臨時派人前往,存在職責界面不清、人員沒有編制等問題。此次改革調整中,該院成立頁巖氣技術服務中心,同時改革考核分配機制,實行內部市場化運行機制,充分調動各單位拓市創效積極性。
“以前,為氣田提供技術服務的收入都算在涪陵項目部,各基層單位派人的積極性不高,現在各單位給氣田提供了多少服務就算多少收入,大家都爭先恐后地派人去。”頁巖氣技術服務中心主任王大江說。
為配合業務整合,該院加快人事調整和隊伍建設,啟動院專家、主任專家和副主任專家選聘工作,組建8大生產運行項目部,由專家對專業業務進行分類管理,解決現場問題,加快年輕干部培養,讓老中青人員“各得其所”、相得益彰,都有施展才華舞臺。原生產安全部主任劉曉瑜轉聘為主任專家后,在焦頁8號平臺連續指揮壓裂施工4段,創造單人單日壓裂施工段數新高。今年6月,他與其他6名技術骨干組成風險探井平橋1井技術保障團隊,連續奮戰一天一夜,圓滿完成該井壓裂施工,獲日產20萬立方米高產氣流,取得重大突破。院專家周青松針對氣田殺菌劑殺菌效果不穩定的問題,查找分析原因,在完成新的殺菌劑配方研發后,又馬不停蹄地投入到排水采氣泡排劑評價評選上,目前室內試驗已全部完成,即將在焦頁50號平臺進行現場試驗。各級專家著眼現場“疑難雜癥”把脈問診,智囊團作用進一步發揮。
一子動滿盤活。改革后,該院運行更加順暢,隊伍活力迸發,生產節奏明顯加快,效率效益得到大幅提升。在一季度受疫情影響的情況下,該院全體員工全力追趕,二季度完成涪陵氣田62口井的壓裂設計和現場監督,占全年任務的2/3。企業由一季度虧損2100萬元到二季度盈利1300萬,超利200多萬元。
(雷麗 蘭顏科)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