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江漢油田涪陵頁巖氣公司技術人員利用動態監測技術,對焦頁17-4HF井壓力、流量、井底積液等參數研究分析,認為該井目前增壓效果逐漸變差,決定實施“增壓+泡排”排采組合工藝,該井從間開生產成功轉為連續生產,日產量由0.4萬立方米提升至3萬立方米。
動態監測技術是通過對氣井生產過程中的產量和壓力、井下和地面工程變化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及時有效地指導氣井合理開采,促進氣藏科學開發。
“打個比方,動態監測人員就像氣井的護士,能隨時觀察氣井‘身體狀態’,出現異常立即‘醫治’,提高氣井產量貢獻率。”涪陵頁巖氣公司技術中心主管米瑛說。
涪陵頁巖氣田是我國首個實現商業開發的頁巖氣田,有效的氣井動態監測手段和方法是保障氣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然而氣田獨特的地質和工程條件,北美相關經驗無法復制。
自2017年起,涪陵頁巖氣公司開展氣井動態監測科研立項,技術人員把氣田全部氣井進行精細分區、分塊,綜合涪陵頁巖氣開發特征的差異性,確定氣井差異性關鍵參數,并以此為依據,建立氣井動態監測項目的選井依據、選井比例、監測制度等,選取代表井組開展動態監測研究,采取正態分布法、參數變化規律研究等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動態監測數據庫,保障了動態監測資料錄取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為認識氣藏和開發調整提供了依據,節約了大量動態監測成本。
在“持續攻堅創效”行動中,技術人員不斷優化氣井動態監測的錄取時機、錄取頻率等,針對不同重點監測項目,結合氣井地質、滲流、采氣等特征及生產分析中的需求,明確各項監測資料使用范圍,形成了精準描述頁巖氣藏開發特性的多資料綜合應用技術。目前,涪陵頁巖氣田頁巖氣藏動態監測體系和資料錄取規范已經建成,填補了國內頁巖氣田動態監測規范的空白。
焦頁26-2HF井“罷工”時間較長,技術人員通過動態監測技術,仔細分析該井地質條件、壓力、井底積液等情況,采取了“增壓+泡排”組合工藝,使該井日產量從零恢復到了6萬方。
今年以來,涪陵頁巖氣公司利用氣井動態監測技術,使18口井成功復產,增產氣量達2000多萬立方米,節約動態監測費用360多萬元,為氣田抓實“上產增效領先”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戴瑩)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