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石化腈綸廠DMAC溶劑法干法腈綸生產綜合技術安全環保受控,生產運行穩定,產品質量全優,實現了腈綸紡絲工業生產技術的新突破,順利通過專家組鑒定!”6月23日,一場跨越山東、北京、河南三地的鑒定會正在通過網絡云視頻舉行。16:28,專家鑒定組組長傅忠君話音剛落,全場掌聲雷動,隨著鑒定的順利完成,標志著長期制約腈綸裝置有序發展的技術瓶頸被一舉攻克。
齊魯石化公司腈綸廠是國內唯一一家采用干法腈綸紡絲工藝的企業,該廠原來二甲基甲酰胺溶劑的干法工藝被發改委列為淘汰落后工藝,按照山東省生態環境廳督辦要求,該工藝要在2020年底前完成淘汰,并按照屬地管理原則,責成當地政府掛牌督辦。
如果腈綸裝置停產,腈綸區域、改制單位及生產運輸關聯單位近2000名職工將面臨轉崗再擇業。如何盡快完成工藝轉型,成為腈綸廠最棘手的一大難題,也是最緊迫、最關鍵、最艱巨的政治任務。
“我們沒有退路,必須背水一戰!”腈綸廠經理關曉博的話語擲地有聲,簡短的12個字背后是巨大的壓力,是政治責任,更是使命擔當。
腈綸廠積極組織謀劃工藝轉型工作,查閱大量文獻、專利,決定將該溶劑替換為更環保的二甲基乙酰胺(DMAC)。“腈綸裝置DMF工藝轉DMAC工藝工作”被列入齊魯石化公司“百日攻堅創效”重點工作和十大技術攻關項目。
按照“積極穩妥、穩步推進”的工作要求,腈綸廠技術人員反復研討論證,決定采用逐步替代的方法,以確保裝置安全穩定運行。方案幾易其稿,落實了“六個到位”:物資準備到位、安全措施到位、應急處置到位、人員培訓到位、運行保障到位、售后跟蹤到位。
“安全環保是試驗的前提,每一個環節把控都要細之又細,穩之又穩,試驗過程堅決不能出問題。”面對試驗的不確定性,關曉博形容每一天的試驗都像“走鋼絲”。
從廠領導到科室、車間領導和技術人員,24小時堅守生產現場,每天6:00、20:00兩次召開碰頭會,及時解決試驗中遇到的問題。機關黨支部專門成立了28人的黨員突擊隊,承擔突擊任務,備戰生產應急。工會將加班慰問物資送到現場,做好后勤保障。
6月9日20點,生產試驗出現波動,出差歸來的腈綸廠副經理漆玉成下了火車直奔現場,召集技術人員,連夜研討解決辦法。
“試驗任務不完成,寢食難安。”第二天早上,忙碌了一夜的漆玉成才想起昨天的晚飯忘了吃。而此時的技術人員任永祿也已經在廠里待了整整56個小時。
“我們增加了巡檢頻次,確保問題第一時間發現,快速解決。”周日上班的回收崗位職工周連軍邊巡檢邊記錄。
每次引料間隔3-5天,同步觀察生產運行情況,在研究院的密切配合下,通過實驗室小試和模擬軟件提供數據支撐,優化調整控制參數,確保了試驗有序推進和裝置穩定運行。6月12日,DMAC溶劑較計劃提前三個月實現了全面替代。6月份以來,裝置日換板量7次為零,百噸纖維用板量創出了歷史最好水平。
“全廠干部員工克服疫情影響,日夜兼程,試驗期間,全廠累計加班200余人次,積累試驗數據5600余個。”試驗項目組副組長、公司專家劉勇說。
6月23日,鑒定專家組經過現場察看驗證、技術質詢,一致認為該項技術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具有創新性和自主知識產權,DMAC溶劑法干法腈綸生產綜合技術屬國內首創”。
(王志英)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