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找準“痛點”
想為上游勘探數據共享“添肉加血”,還需要多方面的突破。
文/本刊記者 于 洋
特邀嘉賓(以姓氏筆畫為序)
馮志強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高振記………………………………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研究員
董秀成………………………………………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
郭慧錦………………………………………………………全國地質資料館研究員
田斌……………………………………………………………… 能源戰略專家
平英奇………………………………………………………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
新基建的熱潮,為上游勘探大數據化帶來了機遇。我們應該乘著新基建的“東風”,做好油氣上游勘探的大數據化,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
為此,本刊記者就這一主題采訪了相關專家。
建立共享理念
中國石油石化:大數據技術的核心問題是什么?
高振記:油氣地質大數據技術的核心問題不在于數據,也不在于技術,最大難點在于人,在于能否改變思想認識,讓數據能夠有效共享,以促進油氣地質大數據共享平臺的建設,使這些數據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
中國石油石化:企業應該如何看待和樹立大數據的共享理念呢?
田斌:油氣企業應該認識到,未來數據化的共享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新基建”蘊含著油氣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機遇,企業要抓住轉型升級的關鍵期。
自然資源部近期發布的兩個通知:一是《關于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備案管理若干事項的通知》,一是《關于做好巖芯數字化與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這兩個《通知》,針對儲量評審備案和巖芯數字化工作分別提出了具體要求,其中共同指向是,在上游勘探領域統一技術要求、統一管理數據信息,實現全國的數據與信息的互通共享。
由此可見,在加快上游勘探的數字化與信息化建設方面,不僅企業要快馬加鞭,國家部委已經提出明確要求。
數據共享將刷新傳統產業思維,觸發企業更深層的改革創新。互聯網企業有著先進的數字技術,傳統油氣企業要加強與新技術企業的合作聯系,需要打破企業的“藩籬”。只有參與到共享經濟中去,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油氣企業可以將部分數字化建設、新能源建設納入國家建設體系。比如,建立自己的5G基站或者大數據中心,將其同時納入國家建設計劃。或者在推動西部地區能源轉型、老油田轉型的過程中,充分融入地方的“新基建”發展規劃之中,在積極參與國家項目建設的過程中實現企業自身的轉型發展。
打破條塊分割
中國石油石化:當前,我國實行油氣資料委托制。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打破條塊分割的局限呢?
高振記:油氣地質調查大數據應用架構實現了兩個層次的數據集成應用。一個層次為中國地質調查局內部油氣地質調查數據的分布式存儲與訪問應用,并基于此構建公益性與專業性油氣地質信息服務系統:另一個層次是建立各行業、部門共享的油氣地質調查大數據應用架構。這兩個層次從技術實現上并無不同,只是在部署和管理上需要分步實施。
可以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嘗試實行屬地化管理。第一步打破各大國有石油公司內部的條塊分割現狀,在公司內部推行地質資料的屬地化管理,把全國油氣勘探面積劃分為幾個大油氣區,例如四川油氣區,新疆油氣區等。在一個油氣區內指定一家油氣田分公司的地質資料管理部門負責管理整個大油氣區內的地質資料,在同一個大油氣區內從事勘探開發的所有油氣田分公司都必須按照規定把油氣地質資料上交到所指定的資料管理單位。第二步,打破三大石油公司之間的條塊分割,對同一個大油氣區內的油氣地質資料管理單位進行整合,統一由全國地質資料館管理。
田斌:完善油氣地質資料的委托保管制度。改變政府只負責監管而不負責受托單位運行費用的現行做法,按照受托單位所管理油氣地質資料的數量給予專項經費支持,用于擴展庫存容量,改善保管條件,增強提供油氣地質資料服務的能力。受托保管單位每年定期對資料館中本年度即將超過保密期的地質資料進行統計,并上報國家地質資料館,由國家地質資料館統一對外發布,沒有異議的及時對外公開。
董秀成:可以嘗試建立全國油氣地質資料管理服務系統。整合石油公司的地質資料管理系統,使之互通互聯,形成覆蓋所有油氣地質資料托管單位的完善的地質資料管理服務系統,實現地質資料托管單位之間的跨地區、跨層級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為油氣地質資料匯交人和公眾提供更好的服務。
建立資料共享機制
中國石油石化:我國的勘探資料數據共享,面臨著相關規章制度不明確的問題。在您看來,如何在數據共享方面實現制度化的保障呢?
馮志強:要建立公益服務與商業服務相結合的共享機制。對于由國家財政投資形成的非保密油氣地質資料以及由企業投資形成但已經過了保護期的地質資料實行公益服務,常規服務項目可以免費,特殊服務項目可以適當收取費用,但不以營利為目的。對于企業投資形成且仍在保護期內的油氣地質資料實行商業化服務,建立專門的資料服務中介機構。地質資料商業服務采用基于成本回收和分用戶類型的差異化定價辦法,由企業按照市場規則出售或者提供資料服務。
董秀成:要加強公益性地質資料匯交、利用和管理工作,完善公益性地質資料庫,促進基礎資料的開放,提高資料信息服務質量和水平,真正實現基礎地質資料的公益化,推動油氣勘探理論和技術方法研究,促進油氣商業勘探。可以以公開地質資料目錄和提供公益性地質資料服務為突破口,建立地質資料目錄庫,依法供全社會查詢和利用。
實際過程中,涉及有關大比例地形圖保密制度問題。現階段,不同礦區可獨立建立坐標系統。政府的出資勘查工作,盡可能跟隨礦業界需求在有利的地區進行。凡不屬于國家保密范圍內的公益性地質資料,將一律向全社會公開并提供使用。對部分涉密但可以提供利用的地質資料,將明確要辦理的手續和具體的程序。
中國石油石化:如何提升共享的服務水平呢?
郭慧錦:油氣地質資料管理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向更廣泛的用戶提供優質服務。服務關鍵因素如產品質量、服務理念、服務手段的優良與否,直接關系到服務總體體驗效果。因此,新服務機制構建,重點要在加強可提供的服務產品質量上,即在如何提供完善、標準、高質量的地質資料資源建設方面做好基礎工作,采用實時信息反饋機制優先針對社會服務需求強烈的油氣地質資料進行整合完善,強化聯合共享目錄質量,推出高質量的服務產品。在基礎服務能力建設方面,需要充分協調好全國地質資料館與委托保管單位間的關系,包括引導與協作關系、服務產品供給關系、聯合服務關系、利益分配關系等。
加強技術、人才培養
中國石油石化:現在大數據的共享方面存在哪些技術難題?
平英奇:大數據分享的一個難點,是大數據的有效分析。其中,數據的整合治理是第一步,也是最難的。數據要進行獲取存儲共享和分析,需要格式統一規范。針對此問題,近期出現了數據湖(DATALAKE)概念,要進行數據入湖。數據湖的定義,目前沒有一個嚴格的說法。它的作用就是建立一個滿足企業涉及的所有數據的存儲,不管是結構化的、半結構化還是非結構化的數據,都可以轉化并支撐多維度應用。建立數據湖,有利于在不同專業軟件之間進行數據的互聯互通,方便各個業務鏈條進行協同研究。
把所有數據一股腦放到一個“湖”里,期待解決數據孤島問題,這看上去是很美好和令人興奮的事,但現實面臨諸數據治理、用何種工具和方法論實現等問題。不解決上述問題,數據湖就可能變成數據沼澤。因此,數據湖能否實現初心,還待時間檢驗。
郭慧錦:目前,行業內使用的油氣商業分析軟件主要由幾家國際油氣公司控制,相應的商業軟件生態、數據格式及標準都相對封閉,不利于國內企業直接參與競爭,甚至不利于整個行業大數據發展。
以主流的地震勘探軟件為例,這類軟件以井區、工區或靶區為基本研究單元,不同區域的研究經驗無法有機融合,造成實際使用的數據量、數據類型及信息挖掘的深度及廣度均大打折扣。同時,各個油公司對各自數據的保密,也限制了大數據分析的應用。因此,國內應進行行業資源整合,形成行業及國家級的油氣大數據應用的標準及規范,在油氣勘探大數據分析專利方面謀劃布局搶占制高點。
中國石油石化:在人才培養方面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平英奇:大數據技術本身是一個新興行業,在油氣勘探行業的應用也屬于初級階段。目前,油氣勘探大數據行業相關的人才仍然比較缺乏。我國的油氣勘探公司大多是大型國企,由于長期的管理體制問題,思維相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有些守舊,技術更新也較慢;而高端的大數據技術,大多掌握在新興的互聯網公司手中。以往兩者之間的技術交流和合作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油氣地質大數據技術的發展。
馮志強:首先,培養地質資料管理專業人才,打造專業隊伍地質科技檔案資料的二次開發研究工作,是一項技術性強、涉及領域廣又具有科學研究性質的工作。從事地質資料二次開發研究和管理的人員,要具有較高的綜合能力和專業知識水平,既要有豐富的地質工作經驗,又要具備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因此,要求隊伍專業結構合理,年齡結構合理。我認為,人員組成應該是新老搭配,并建立有效的激機制。
其次,在人才培養上,應該有中長期的計劃。要提供有關人員一定的學習、培訓機會,以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
標簽:油氣地質大數據技術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