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中國石油消費總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項目(簡稱油控研究項目)舉辦線上發布會,發布四份最新報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China EV100)撰寫的《中國汽車全面電動化時間表的綜合評估及推進建議》、能源與交通創新中心(iCET)撰寫的《中國傳統燃油汽車退出進度研究與環境效益評估》、交通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TDP)撰寫的《中國城市公共領域燃油車退出時間表與路徑研究》和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BNL)撰寫的《中國重型貨運部門減油路徑評估》。此次發布會以“十四五”為主要時間窗口,聚焦中國傳統燃油汽車的全面電動化及其退出時間表,提出了傳統燃油汽車逐步退出市場的保障措施。清華大學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電動汽車聯盟中方副主任王賀武、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政研中心副主任劉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高級顧問楊富強等專家對報告內容和相關議題進行了研討。
汽車電動化助力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中國汽車全面電動化時間表的綜合評估及推進建議》分析了汽車電動化對于促進中國汽車產業轉型、降低能源安全風險,以及緩解交通污染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報告還從資源保障、基礎設施、產品供給以及技術、市場和人力資源保障能力等方面綜合評估了中國汽車實現全面電動化在產業鏈上、中、下游的保障條件。
報告提出,加強上游資源供給安全。中國鋰礦資源豐富,但鈷、鎳資源相對貧乏,國際貿易與海外投資將是中國汽車全面電動化上游資源供給的關鍵保障,同時還需持續加強資源的回收利用及電池材料體系創新。提升清潔能源供給。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的逐步提升有助于電動汽車全生命周期減排,電動汽車大規模應用也將發揮其移動儲能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參與調節電力峰谷,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消納;由于中國現階段仍缺少相關體制保障,尚無法充分發揮兩者的協同效益。做好充電基礎設施與電網配套。在“新基建”政策的推動下,中國充電基礎設施布局將逐步加快,未來“慢充為主、快充為輔”的有序充電模式能夠基本滿足電動汽車的用電需求;但目前仍面臨居民區充電保障不足、部分核心城區充電成本過高、電動汽車與電網無法實現有效協調與互動等問題。
產品供給能力、核心零部件技術保障、后市場流通和人力資源保障等方面需進一步改善。中國新能源汽車產品類型不斷豐富、產品成本快速下降、產能保障充足。中國在動力電池技術上實現了突破并具備一定國際競爭力,需進一步提升核心零部件生產自動化率、工藝控制能力以及固態電池和半導體器件等關鍵技術水平;中國動力電池回收的保障條件正在逐步改善,但產業生態尚不完整,且由于技術更新換代快,電池性能測評和電池損耗折價標準尚未統一,目前電動汽車殘值較低,如果加快推進汽車電動化節奏,對后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將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中國新能源汽車相關人才供給總體充足,新能源汽車領域人才待遇明顯高于傳統燃油車領域,這將進一步吸引人才向相關產業聚攏,但也面臨與其他制造業同樣的結構性問題。
基于以上分析,報告提出了加強全面電動化時間表研究、完善應用端相關政策、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電力機制保障、積極布局上游資源產業、加強技術創新、深化評估汽車全面電動化對相關產業影響等多方面的政策建議,以保障汽車全面電動化的有效實施。
傳統燃油汽車退出將帶來減排減碳效益
油控研究項目2019年發布了《中國傳統燃油汽車退出時間表研究》的報告,提出了中國傳統燃油汽車的禁售與退出可以按照“分地區、分車型、分階段”的步驟逐步推行。此次發布的《中國傳統燃油汽車退出進度研究與環境效益評估》在上述報告的基礎上,結合國家最新政策、地方新能源汽車推廣試點的進展和意愿等對中國傳統燃油汽車退出時間表進了更新和優化,并對其減排、減碳效益進行了綜合評估。
中國將在2050年實現傳統燃油汽車在新車市場上的完全退出(其中量大面廣的私家車將于2045年退出),屆時存量市場上的傳統燃油汽車比例預計在5%左右,后續通過自然淘汰退出。替代車型主要以新能源汽車和混合動力車型為主,同時輔以部分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汽車。
傳統燃油汽車的退出將會大幅降低中國的石油消費總量,并帶來巨大的減排減碳效益。報告預計,全國范圍內車用汽、柴油消費量將在2023 年左右達峰,其中2040、2050 年汽、柴油消費量將比峰值水平分別下降55% 和82%。相應的溫室氣體排放達峰時間在不同城市均不晚于2025 年。為保障傳統燃油汽車的有序退出,報告提出多條政策建議,包括:北京和深圳等特大型城市、海南等功能性示范區域、廣州和天津等新能源汽車推廣先行城市,在傳統燃油汽車退出領域需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其他城市則應穩步推進;有條件的區域可酌情調整該區域傳統燃油汽車的退出層級,并制定相應保障機制;評估退出方案對傳統燃油汽車產業及產業鏈的影響,并提前引導;各級政府應針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多個層面出臺保障措施,確保傳統燃油汽車有條不紊地退出。
公共領域燃油車先退出實現產業綠色發展
《中國城市公共領域燃油車退出時間表與路徑研究》指出,公共領域車輛使用頻率高,燃油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在全部機動車中占比較大,推動公共領域燃油車率先退出不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產業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更能同步促進配套基礎設施完善和推廣應用模式創新,對新能源汽車私人消費起到較強的帶動作用。
報告在考慮了全國75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政策支持、城市能級、產業背景和各公共領域車型的推廣特點之后,建立了分車型、分城市層級的公共領域的燃油車退出時間表。報告預計,汽車共享燃油車輛(如網約車、分時租賃車)將最晚于2026年在這75個重點城市的存量市場中全部退出,公交車和出租車將最晚于2028年退出,物流車和環衛車將最晚于2032年退出。在公交車、出租車、公務車及環衛車等公共服務性質的領域,政策支持仍然至關重要。而在以市場為主導的汽車共享及物流車領域,還需要制定差異性的交通管理政策及措施,引導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轉換。報告指出,下一階段政府需繼續保持政策推動力量,同時高度關注安全、效率與成本等關鍵問題,并積極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引入社會資本,通過融資租賃等商業模式拓寬融資渠道,降低大規模購車的成本。在全國城市層面有步驟地實現公共領域燃油汽車的退出,這對于財政資金緊張的中、小城市尤為重要。
采用多元化手段減少重卡排放量
《中國重型貨運部門減油路徑評估》指出,重型卡車是空氣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重要排放源,而中國又是世界最大的重卡銷售市場。報告強調需采用多元化的技術手段來減少目前重卡運輸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和柴油消費量。短期內采用提高能效、推廣液化天然氣重卡以及提高物流效率等措施;長期上則需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加速新能源重卡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等。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