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北斗”將成為智能時代最重要的基礎設施
當前,北斗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融合發展,正在構建以北斗時空信息為主要內容的新興產業生態鏈,并正在成為北斗產業快速發展的新引擎和助推器,推動著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和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6月23日,我國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隨著進入預定工作軌道,“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標志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將服務范圍從中國擴展至全球,北斗導航從中國逐步走向世界舞臺。
“智能時代,‘5G+北斗’將成為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劉經南認為,實現“5G+北斗”融合和相互賦能,將有大量的機遇,能產生顛覆性的技術,能創造跨世紀的輝煌。
“北斗三號”攻克多個關鍵技術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著眼于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時空基礎設施。
據介紹, “北斗三號”系統由24顆中圓地球軌道、3顆地球靜止軌道和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共30顆衛星組成。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劉經南帶領團隊從“北斗一號”到“北斗三號”,攻克北斗衛星系統多個關鍵技術,解決了“北斗二號”衛星姿態轉換期間(每半年約15天)不能服務的問題,建立了亞太地區首個北斗高精度國際分析中心,實現了我國北斗異構星座高精度數據處理關鍵技術的自主掌控。
北斗系統自提供服務以來,已在交通運輸、農林漁業、水文監測、氣象測報、通信時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公共安全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融入國家核心基礎設施,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隨著衛星數量逐步增加,加上地基增強系統,北斗導航系統的定位能力從以前的10米到5米,提高到厘米級。“有了高精度定位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變成時空智能的基礎設施。”千尋位置首席執行官陳金培認為。
“5G+北斗”賦予時空新功能
未來,我國北斗將不斷深化衛星導航的高精度服務與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的繼續融合,加快衛星導航領域與高端制造業、軟件業的融合,推動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的變革,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發展。其中,5G是智能化時代的基礎設施,由于其高帶寬、高速度、大容量、低功耗、低延時、萬物互聯、信息可感知、可調控,為滿足未來虛擬現實、智能制造、自動駕駛等用戶和行業的應用需求,提供了基礎支撐。
劉經南認為,5G的時延是毫秒級的,但還不能實現自動駕駛的遠程控制,而且5G的網絡位置是虛擬的,這些問題都要解決。解決問題需要新的基礎設施就是北斗。定位、導航、感知時間和時節本身就是自然進化產生的生物智能,智能時代的“5G+北斗”可將生物智能賦給機器和環境,發揮機器和網絡環境的智能優勢。
“北斗是一種賦能技術,通過與其他技術的融合,北斗為這些技術賦予時空新功能,使這些技術升維增效,隨著時代的發展,未來應用有極大的想象空間。”劉經南表示。
基于“5G+北斗”的泛在測繪能力就是人類定位、導航、感知時間的智能基于現代技術的延伸,既是智能時代實現區域和廣域乃至全球精確感知時空事件和目標信息的關鍵基礎設施,也是實現支持廣域和全球智能協同控制的賦能技術,按照計劃,2035年我國還將建設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北斗將以更強的功能、更優的性能,服務全球、造福人類。(孟凡君)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