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監測是指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觀的要求,以準確、及時、全面反映生態環境狀況及其變化趨勢為目的而開展的監測活動,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保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環境監測獲得的數據反應了環境的情況,既可以成為制定環保政策措施的依據,也可以作為這些政策措施實行效果的評價標準,因此我國十分重視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
為深入貫徹落實我國生態文明思想,科學謀劃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切實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能力水平,有力支撐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按照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年的總體考慮,生態環境部于近日發布了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 (2020-2035年),部署了未來十五年生態環境監測的主要任務。
綱要首先肯定了我國近些年在環境保護領域取得的成績,表示我國已經基本搭建形成了生態環境監測管理和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生態環境監測的認識高度、推進力度前所未有,環境監測基礎能力、運轉效能、數據質量、支撐能力、服務水平等各方面都有明顯提高。其次,綱要分析了目前我國環保領域的形勢,表明當下我國環境監測需要全面助力生態文明建設,需精準支撐污染防治攻堅,需不斷滿足人們群眾新期待,需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需緊跟國際發展趨勢,并指出目前我國我國生態環境監測存在尚未形成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對污染防治攻堅戰精細化支撐不足、法規標準有待完善、數據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等問題。
面對我國環境監測的不足,結合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總體形勢、美麗中國建設的目標任務和生態環境管理的現實需要,綱要表明我國環境監測的主要任務是1、圍繞鞏固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化環境質量監測;2、圍繞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拓展污染源監測;3、圍繞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完善生態狀況監測;4、圍繞為民服務和風險防范,推進輻射和應急預警監測;5、圍繞提升環境監測公信力,深化質量管理與信息公開。總體來說,到2035年生態環境監測需在全面深化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監測的基礎上,逐步向生態狀況監測和環境風險預警拓展,構建生態環境狀況綜合評估體系,具體分三個階段實施。
綱要要求環境監測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的原則,緊跟世界監測技術發展前沿,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與聯合攻關,大力推進新技術新方法在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同時,綱要支持監測裝備自主研發,加快關鍵技術自主創新與成果轉化,希望推動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監測設備,提高環境監測裝備國產化水平。由此可見,15年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的實施,也將推動我國環境監測儀器設備行業的發展。
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基礎,加強環境監測有利于我們更好的保護環境和生態。環境監測15年規劃的出臺,正是為我國環境監測指明了反向。
資料來源:生態環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