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2020年的熱門詞匯,“新基建”無疑赫然在列。尤其是自《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重點支持“兩新一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建設以來,新基建已經成為了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中旬已有13個省區市發布了2020年新基建相關重點項目投資計劃,其中8個省份公布了計劃總投資額共計33.83萬億。可以說,新基建雖是“后起之秀”,但其發展速度快,市場前景廣闊。
在全國多地區競相投資、加碼、部署新基建領域的同時,北京也緊跟時代發展要求,近期有了新動作——發布了《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指出,2020年至2022年需要完成的基本目標為:聚焦“新網絡、新要素、新生態、新平臺、新應用、新安全”六大方向,到2022年,北京市基本建成具備網絡基礎穩固、數據智能融合、產業生態完善、平臺創新活躍、應用智慧豐富、安全可信可控等特征,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新型基礎設施,對提高城市科技創新活力、經濟發展質量、公共服務水平、社會治理能力形成強有力支撐。
《方案》提出這三年的重點建設任務包括:1.建設新型網絡基礎設施;2.建設數據智能基礎設施;3.建設生態系統基礎設施;4.建設科創平臺基礎設施;5.建設智慧應用基礎設施;6.建設可信安全基礎設施。
其中,在建設新型網絡基礎設施方面,《方案》指出:擴大5G建站規模,加大5G基站選址、用電等支持力度,2020年實現5G基站新增1.3萬個,累計超過3萬個。加速推進5G獨立組網核心網建設和商用。加強5G專網基礎設施建設,在特殊場景、特定領域鼓勵社會資本參與5G專網投資建設和運營。
在建設生態系統基礎設施方面,《方案》明確:
1. 聚焦高通量掃描電鏡、高分辨熒光顯微成像顯微鏡、質譜色譜聯用儀、分子泵等科學儀器短板領域,發揮懷柔科學城大科學裝置平臺優勢和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攻克一批材料、工藝、可靠性等基礎前沿、共性關鍵技術,突破核心器件瓶頸。推進高端分析儀器、電子測量儀器與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聚焦分析儀器、環境監測儀器、物性測試儀器等細分領域,支持發展一批隱形冠軍和專精特新企業,優化科學儀器產業生態。
2. 發揮產業集群的空間集聚優勢和產業生態優勢,在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智能裝備、新材料等中試依賴度高的領域推動科技成果系統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開發,鼓勵聚焦主導產業,建設共享產線等新型中試服務平臺,構建共享制造業態。
關于建設科創平臺基礎設施,《方案》要求:
1. 以國家實驗室、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牽引,打造多領域、多類型、協同聯動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加強在京已運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統籌,加快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設施、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模擬裝置、轉化醫學研究設施等項目建設運行。聚焦材料、能源、生命科學等重點領域,積極爭取“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落地實施。
2. 支持一批創業孵化、技術研發、中試試驗、轉移轉化、檢驗檢測等公共支撐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孵化器改革完善提升,加強評估和引導。支持新型研發機構、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多種形式創新機構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培育一批協會、聯盟型促進機構,服務促進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
《方案》提出的保障措施有:強化要素保障、完善標準規范、豐富應用場景、優化營商環境。
更多詳情請點擊以下附件:
《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