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護紅線是指在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維護海岸生態穩定等功能的生態功能重要區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等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
近日,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關于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有關要求,指導和規范生態保護紅線監測工作,生態環境部組織制定了《生態保護紅線監測技術規程》(征求意見稿)。
該項新標準規定了生態保護紅線的監測方式、技術流程、監測內容、監測指標及頻次、監測方法和質量控制要求等,適用于綜合運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和地面監測方式,對我國陸域生態保護紅線的面積、性質和功能以及人類干擾活動進行動態監測工作。另外,此標準也同樣適用于縣級及以上行政區陸域生態保護紅線動態變化監測。
新規程明確,生態保護紅線監測的技術流程為:
1. 一般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監測準備、綜合監測、質量控制和監測結果階段,具體技術流程見圖1:
2.監測準備階段指收集覆蓋生態保護紅線的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近期航空影像,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氣象等專題資料,以及野外觀測設備準備等。
3.綜合監測階段指綜合利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和地面調查觀測方式提取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用地性質、生態功能、人類干擾活動和生態修復活動等。
4.質量控制階段指采用樣本抽查、實地核查、地統計學等方法對綜合監測數據開展質量控制和精度驗證,生成質控數據。
5.監測結果包括監測數據、監測圖表和監測報告。
監測的內容包括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功能不降低、人類干擾活動、生態修復建設這幾個方面。監測方法有綜合監測、衛星遙感信息提取、航空遙感抽查、現場核查與野外監測。生態保護紅線監測指標體系如下表1所示:
最后,在質量控制要求方面,新標準規定:衛星遙感監測的數字正射影像圖空間分辨率應優于相應比例尺萬分之一米。按照 GB/T 15968-2008,數字正射影像圖的平面位置誤差,平地、丘陵地不大于±0.5 mm,山地、 高山地不大于±0.75 mm, 明顯地物點最大不應超過兩倍中誤差。遙感解譯中圖斑屬性的判對率應大于 90%。采用總體精度、Kappa 系數進行監測指標總體精度的控制;采用用戶精度、生產者精度對單個類別分類情況進行精度驗證;輔之以地面核查,確保總體精度應達到 90%以上。
更多詳情請點擊以下附件:
《生態保護紅線監測技術規程》(征求意見稿)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