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空氣質量數值預報是一項利用環境空氣質量數值預報模式,對大氣中的主要污染物濃度及時空變化進行預報,預測城市和區域等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和潛在污染過程,為公眾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提供指導和服務,為管理部門采取應對措施提供科學依據的工作。
當前,隨著“十三五”規劃進入收官年,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邁入完成階段性目標的最后沖刺階段。而利用科技手段對環境空氣質量進行實時監測的環境空氣質量預報工作也步入緊要關頭。近日,為保護生態環境,保障人體健康,規范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提高環境空氣質量數值預報的準確度,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與法規與標準司組織制訂了《環境空氣質量數值預報技術規范》。
《環境空氣質量數值預報技術規范》規定了環境空氣質量數值預報模式基本要求、 運算處理和效果評估方法等內容,適用于全國生態環境部門的環境空氣質量業務化數值預報,用于規范和指導業務化應用的環境空氣質量數值預報模式,對其基本性能、組成和模擬效果等方面作出規定。
在環境空氣質量數值預報模式基本要求方面,包括空間尺度范圍、空間分辨率、預報時長、預報輸出時間間隔四個層面。其中,在空間尺度范圍,該項新的技術規范要求:1.環境空氣質量數值預報模式應客觀反映一定空間范圍內的環境空氣質量水平和變化規律,模式所應用的空間尺度范圍可分為全球尺度、大陸尺度、區域尺度和城市尺度;2.大陸尺度覆蓋東亞地區,空間范圍通常為900萬平方公里以上;3.區域尺度覆蓋城市群,空間范圍通常為100~900 萬平方公里;4.城市尺度覆蓋城市及其周邊區域,空間范圍通常為100萬平方公里以下。
關于環境空氣質量數值預報模式運算處理,主要內容包括模式污染源清單前處理、模式氣象預報場前處理、初始與邊界條件設置、大氣化學傳輸運算、預報產品輸出。其中,模式污染源清單前處理主要目的是將大氣污染物源排放清單轉換成網格化、逐小時的模式污染源清單。排放污染物種類包含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有機碳(OC)、黑炭(BC)、氨(NH3)、揮發性有機物(VOCs)等。
最后,在環境空氣質量數值預報模式效果評估方法方面,主要的評估內容有:1.評估對象:包括 PM2.5、 PM10、 CO、 O3、 NO2、 SO2 濃度,AQI、AQI 級別,首要污染物。2.評估類別:包括單項污染物濃度預報統計評估、空氣質量指數預報評估、重污染天預報評估。3.評估時效:對空氣質量數值預報模式提前24小時、48小時、72小時等預報結果分別進行評估。4.評估周期:對環境空氣質量數值預報效果進行季度和年度評估等。
以上新技術規范由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南京大學、 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負責起草,自2020年08月15日起實施。
更多詳情請點擊以下附件:
《環境空氣質量數值預報技術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