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4月,江蘇油田通過優化井身結構、優化軌道設計、優化泥漿體系,59口井節約鉆井投資540余萬元。油田工程院鉆井室主任施智玲說:“在鉆井設計中,通過提前介入、提早準備,多方案比選、多輪次論證等,努力把方案優化做到極致,就可以有效降低了鉆井成本。”
對于石油企業來說,2020年的“倒春寒”來得太猛烈。還沒有走出上一輪低油價的“陰霾”,新一輪低油價的沖擊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襲來,并且沖破了人們對油價認知的底線。面對自上個世紀以來最大的油價降幅,江蘇油田統籌抓好勘探開發、市場開拓、降本挖潛等各項工作,通過優化資源結構、生產運行、工藝措施,應對低油價困局,拓展生存空間。
優化鉆井方案打開降本空間
在油田勘探開發成本中,鉆井成本占大頭,一口井動輒幾十萬元,甚至幾百萬元、上千萬元,如何既達到鉆探目的,又能最大限度地節省鉆井費用,江蘇油田工程院專家們動起了腦筋。
永55井是一口預探井,設計井深3750米。由于該井下部地層易垮、易漏,若按常規思路,技術套管需要下深至1800米,套管費需70萬元。他們在認真分析鄰井鉆井資料的基礎上,優化技術套管方案,采用淀粉基聚胺防塌鉆井液解決易垮易漏等問題,減少該井技術套管1000米,節約套管及大井眼鉆進費用65萬元。在秦8井鉆探方案設計中,技術人員將三開井眼優化為兩開,1200米技術套管優化為400米深表層,節約費用85萬元。
致力于以更少的進尺滿足開發需求,鉆井技術人員以軌道設計優化為手段,從井場篩選、井位組合優化、靶點調整等全過程發力。1至4月,減少進尺500多米,節約進尺費用100萬元以上。
鉆井泥漿費用占鉆井總投資約8%,他們通過優化泥漿體系,為每口井確定適用的、高性價比的泥漿體系,今年以來在59口井上應用,節約處理劑使用費180余萬元。
優化生產運行實施彈性銷售
對油氣田來說,油價和產量對效益的影響是最直接、最顯著的。現階段的油價和產量情況,對復雜小斷塊的江蘇油田來說面臨巨大壓力。因此,這個油田一方面密切關注國際油價,適時調整生產策略,優化生產運行。另一方面未雨綢繆,制訂長期低油價的生產預案,應對最嚴峻考驗。
江蘇油田根據油價滾動優化產量方案,適時調整開發工作量。對一些高成本的井,將依據區塊邊際貢獻等情況,進行效益評價。在考慮區塊綜合效益的情況下,篩選需要暫時關停的高成本區塊、油井。對碼頭莊、崔莊、范莊等高成本區塊,根據油價變化,滾動優化部署方案,不排除實施關停、減產和壓降工作量投入等措施。
他們根據油價在每桶30美元、40美元、50美元不同價位下的區塊效益,制訂不同生產運行方案。通過技術降本進行儲量升級,提升開發效益。壓減低效無效工作量,并針對邊際效益井實行施工單位和采油廠合作開發新模式。
生產組織上優化管理,大力推廣項目制,打破傳統的管理理念和運行方式。在試點基礎上推廣常溫輸送、修井機鉆井、管桿泵整體回收等革命性措施,把一些重點操作成本降下來。據測算,推廣常溫集輸一項,全油田年動力費將減少了1/5以上。
根據目前油價情況,江蘇油田深挖內部庫容潛力,加強產銷銜接,充分利用自有儲存能力,在低油價階段壓減銷售計劃,實施更大力度的彈性營銷創效,力爭實現低儲高銷,盡可能減少效益損失。
優化資源結構拓展生存空間
江蘇油田資源結構比較單一,主要產品是油氣,這種單一的資源結構,市場抗風險能力弱,油價高企時前景一片大好,低油價下舉步維艱。
為了拓展生存空間,最大限度地獲取資源,江蘇油田實施“四個加”戰略。一是建成“域內+域外”兩個陣地,在守好域內根據地同時,努力開辟域外新戰場,既積極探索百色、徐聞探區及其周圍地區,也積極爭取其他區域。二是發展“常規+非常規”兩個類型,既立足常規油氣推進增儲穩產,也積極開展致密油、致密氣、頁巖油、頁巖氣等非常規資源的探索實踐,打造常非并舉的勘探開發新格局。三是拓展“油氣+新能源”兩個領域,在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的同時,開展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煤化工等新能源業務。目前,他們與國家電網省市電力公司合作,利用井場閑置土地,開展光伏、太陽能發電,減少電力外購。近日馬5-31井場光伏電站已經并網發電。四是把牢“要素+市場”兩個引擎,優化市場資源,發展側鉆修井、鹽鹵化工、特車運輸等特色技術,做強物業、餐飲、商貿等業務優勢,拓市擴量、提質增效。
(劉繼寶 唐玉華)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