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地圖,點擊黃河入海口北部,會發現一大片廣袤的土地——東營港經濟開發區,這里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后備土地資源最多的地區之一,規劃范圍內全部為尚未開墾的國有荒堿地。幾年時間,原先的不毛之地上“長”出了一片現代生態化工產業集聚區。東營市副市長趙豪志認為,這是東營立足自身特色,走出的一條臨港石化之路。
如今,中海油、萬通、寶港三大臨港物流園區初具規模,全區液體化工品一次性倉儲能力達到400萬立方米。萬通集團東營海欣倉儲有限公司200萬立方米的油庫區已全部建成,其中100萬立方米保稅庫區罐體即將通過海關驗收,成為黃河三角洲最大的保稅罐區,年周轉量最高峰可達1000萬立方米,每年為腹地石化企業緩稅160億元。
沿著開發區繼續向北馳騁,一條長達37公里的液體化工品管廊逶迤至大海深處。通過市場化手段引進企業資金,中海油兩個5萬噸級原油燃料油碼頭、兩個5000萬噸成品油碼頭建成,東營港液體化工品年吞吐能力已達到3000萬噸,渤海灣原油通過管廊直接上岸。
以港興區,目前園區投產和在建項目70多個,總投資近1000億元,全部投產后將形成3500多億元的工業增加值和50多億的地方財政收入;以區帶港,三年多來東營港累計投資60多億元,是建市以來港口建設投資總量的5倍之多,將真正成為藍黃戰略中提出的黃河三角洲區域中心港。
過去,魯中西及魯南區域到遼寧,只能繞著渤海走高速或鐵路,東營港引進民間資本啟動南港池16個碼頭改擴建工程后,停運了10年之久的東營至旅順滾裝航線恢復,行程是公路的十分之一,鐵路的十三分之一。來自臨沂的一位貨運司機說,運費比原來走公路單程就可節省1000多元。
現代漁業也是東營海洋產業體系的重要一環。墾利縣境內的東營市現代漁業示范區,昔日只有6萬畝蝦池的荒堿地變成了20萬畝的現代海參養殖池,僅此就可實現年產值14個億。東營另一項名優水產品——黃河口大閘蟹生態養殖面積也達到了100萬畝。
“東營下一步將繼續大力發展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業、海洋化工業、海洋裝備制造、濱海旅游等產業,不斷增強海洋經濟綜合實力和競爭力。”趙豪志說。
■新聞鏈接
東營是我省唯一全部區域納入藍黃戰略的城市。3年來,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7%,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5.6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年均增長25.33%,分別高于全省1.7、4.2和2.6個百分點,分別為規劃批復時的1.44倍、1.79倍和1.96倍,成為全省增長速度最快的區域之一。
東營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包括現代漁業、臨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其中臨港產業培育形成了海洋油氣開采、臨港石化、鹽及鹽化工三大支柱產業;現代服務業主要是濱海旅游業和現代物流業,其中東營港作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發展目標是建成東北亞國際物流大港和現代化液體化工品集散基地。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