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婕
綜合2020年國內外資源、全國需求情況,全年天然氣供需形勢已由上年的供需基本平衡轉為供需寬松。
世界經濟下行抑制了全球對石油的需求,石油市場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則加劇了這一局面。沙特和俄羅斯的石油價格戰成為此次油價暴跌的導火索,3月以來國際油價暴跌的核心因素是市場供需嚴重失衡。4月21日,由于重要原油交割地俄克拉何馬州庫欣的儲油空間迅速減少,交易員大舉拋售,WTI原油期貨史上首次跌至負值區域(-37.63美元/桶)。國際油價低位運行,2020年中國天然氣需求、供應和價格將如何發展?
低油價對天然氣需求的影響和預測
1.低油價對天然氣需求的影響
天然氣與油品的主要競爭領域為交通燃料和工業燃料,因此低油價主要對交通和工業領域用氣需求產生影響。
在工業領域,天然氣主要與替代能源LPG競爭。不同于成品油,國內LPG沒有地板價格保護,隨著國際油價的暴跌,LPG價格進入下行通道,4月6日~12日,我國進口丙烷綜合到岸價為2726元/噸,同比下降30%;進口丁烷綜合到岸價為1714元/噸,同比下降55%。隨著LPG價格走低,其價格優勢逐步顯現。從LPG作為工業燃料的消費量來看,2018年中國LPG消費量為4400萬噸,工業領域消費量為220萬噸,占比僅為5%,折合天然氣約25億立方米,LPG價格下跌對工業領域天然氣需求影響總體有限。
交通領域,低油價將使天然氣汽車的經濟性減弱。3月18日成品油價格下調之前,全國各地92號汽油價格約為7.05元/升,車用CNG價格介于3.5~4.9元/立方米,氣和油的價格比為0.50~0.69。3月18日之后,各地92號汽油零售價格約為5.5元/升,則氣和油的價格比為0.63~0.87。CNG車輛中出租車、私家車80%為雙燃料,全國大部分地區使用CNG略有優勢,但汽油價格優惠會使部分地區CNG汽車傾向于使用汽油。與CNG汽車類似,低油價下LNG汽車的經濟性同樣受到削弱,但由于LNG車輛中雙燃料車的比例約為10%,占比相對較低,另外LNG價格已經完全市場化,低油價下液態LNG價格將相應動態調整,因此,低油價對車用LNG需求的影響要低于車用CNG需求。
2.2020年全國天然氣需求預測
城市燃氣領域,為打好藍天保衛戰,汾渭平原、長三角等重點地區持續推進民用散煤治理,新通氣用戶持續增加,居民和采暖用氣仍可保持穩健增長。公服商業用氣方面,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餐飲業、旅游業逐漸恢復,學校陸續復課,帶動商業用氣需求復蘇。工業領域,隨著疫情的緩解,工業企業開工率持續提升,加之國家發改委下調企業用氣價格,工業需求得到恢復和提振,但是受海外疫情影響,中國外貿訂單取消和減少,東部沿海外向型企業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對工業用氣需求產生負面影響。發電領域,4月上半月全國發電量實現同比正增長,顯示出復工復產后全國發電需求逐漸恢復。亞太地區LNG現貨價格低位運行,有條件的LNG接收站運營企業將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京津地區利用低價現貨資源搶占市場,一定程度上刺激發電用氣增長?;驶ゎI域,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下游經銷商開始正常生產經營,加之氣價優惠政策影響,化肥行業用氣量同比將有明顯增加。受油價暴跌拖累,甲醇市場價格處于低位,預計甲醇行業用氣需求難有增長。
全球疫情發展趨勢不容樂觀,隨著疫情的快速發展,大多數歐美國家借鑒中韓經驗,在防疫措施方面加速升級,實施大面積封城,嚴格執行隔離政策,經濟開始停擺。海外疫情的快速擴散升級,外需的壓力仍在逐步顯現。3月外需處于環比收縮區間,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6.4%,仍然低于“榮枯線”,后續不排除出口訂單進一步下降的可能性?;诟饔脷庑袠I分析,考慮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發展,預測2020年全國天然氣需求3160億~3220億立方米,增速在3%~5%。
低油價對天然氣供應的影響及供需形勢分析
1.低油價對天然氣供應的影響
低油價下,國產天然氣的生產成本將基本不受影響,進口天然氣的到岸價格將根據不同的價格公式呈現不同幅度的下降。進口管道氣價格掛靠采購時點前9個月國際油價(布倫特)均價,為了體現天然氣出口國管道運輸的成本,進口管道天然氣價格公式中的固定價格占比通常很高。進口LNG掛靠采購時點前3~5個月JCC均價。因此,低油價對進口氣資源采購成本的影響在下半年才會逐漸體現,進口LNG價格的降幅要高于進口管道氣。
受疫情影響,各國采取隔離措施控制病毒傳播,導致商業和工業活動低迷,對天然氣需求產生負面影響,全球LNG供應過剩局面進一步加劇,LNG現貨價格屢創新低。預計2020年亞太LNG現貨均價約4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同比下跌33%。
2.2020年全國天然氣供需形勢
國產資源方面,2020年我國天然氣產量(含煤制氣)有望達到188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增量主要來自幾大主力氣田和頁巖氣、煤層氣等非常規資源。
進口資源方面,石油公司將消納進口長協資源的照付不議量,LNG現貨資源作為調節資源,將補充缺口。受疫情影響,2020年中國天然氣進口將較上年明顯下滑,預計進口量為1340億~1370億立方米,同比增加1.3%~3.6%。
綜合2020年國內外資源、全國需求情況,全年天然氣供需形勢已由上年的供需基本平衡轉為供需寬松。
低油價對國內LNG價格的影響
一季度國內LNG消費增速大幅放緩,國產資源開工負荷及需求提升緩慢,市場走勢寬幅下行后回升緩慢。年前環保檢查從嚴、霧霾天氣頻發、雨雪天氣限行等因素,LNG市場交投表現不佳。且暖冬天氣,需求提升有限,疊加上游供應過剩,LNG價格一再下行,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發布的中國LNG出廠價格指數顯示,價格由去年12月初的4335元/噸降至今年1月23日的3564元/噸,跌幅達18%。而后受春節假期疊加疫情影響,天然氣全行業復工不斷延后,市場需求疲軟,3月初跌破3200元/噸。隨著疫情得到控制,上下游陸續復產,交通逐漸恢復正常,需求面有所好轉,LNG價格有所恢復,3月底價格升至3257元/噸。
展望后市,預計2020年國內LNG價格將低位徘徊。從供需基本面來看,隨著相關行業復工復產節奏加快,預計后期LNG需求將恢復增長,LNG液化廠開工率也將同步回升,但由于LNG資源仍將供應充足,2020年國內LNG市場將呈現供需寬松態勢,使LNG價格承壓。從替代能源價格來看,受國際原油價格震蕩下跌影響,可替代能源——液化石油氣價格持續走低,對LNG價格產生利空影響。根據海關總署有關分析報告,4月6日~12日,我國進口丙烷綜合到岸價為2726元/噸,同比下降30%;進口丁烷綜合到岸價為1714元/噸,同比下降55%。因此,2020年國內LNG市場價格將低位徘徊,全年均價較2019年下降約15%。
低油價下天然氣各類經營主體的對策建議
面對天然氣市場新形勢,上游供氣企業、下游燃氣企業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應對嚴峻的挑戰。
1.上游供氣企業
堅持低成本戰略。在低油價下,上游供氣企業要增強危機意識,不斷降本增效。強化技術創新,加快對關鍵技術的攻關,大幅降低開發成本,推進低成本規模效益開發,主動適應低油價,增強競爭力。穩定國內天然氣產量,保障天然氣供應安全。建議向國家爭取如稅費減免、低息貸款等政策支持,保證國內天然氣勘探開發的可持續發展。
做好資源和銷售的平衡和優化。在疫情疊加低油價下,2020年天然氣市場增速大幅回落已變為大概率事件,上游供應企業有必要做好資源市場的平衡和優化工作。在資源方面,綜合考慮國內自產氣和進口氣價格、來源、數量等因素,動態優化組合天然氣資源,優先保障國內自產氣銷售,有序調控進口氣資源。在銷售方面,穩定存量市場,開拓增量市場。對于現有用戶,努力挖掘新增需求;對于新增用戶,盡快落實供氣方案和簽訂銷售合同。
抓住國際油氣市場“買方市場”時機,對進口合同進行價格復議。在全球天然氣市場已經是“買方市場”的背景下,建議國內石油公司形成合力,對天然氣長貿合同進行價格復議,確定新的計價公式,有效降低天然氣進口成本,徹底扭轉我國進口天然氣的“高價模式”。同時對LNG現貨加強協調監管,避免無序競爭,對進口LNG現貨實行統一采購,避免多頭競爭抬高市場價格。
2.下游燃氣企業
在生產管理、運營過程中精準把握市場需求變化趨勢。隨著國家管網公司的成立,城市燃氣企業獲取資源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同時,上游供氣企業已開始嘗試推行多種銷售合同類型,包括基礎年度合同保障最低需求,分季分月簽訂調峰量、額外量合同等。這就要求下游燃氣企業在生產管理、運營過程中必須精準把握市場需求變化趨勢,尤其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低油價等因素給天然氣市場帶來更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更要加強對下游用戶需求的科學研判。
抓住機會收購并購市場前景好的燃氣項目。2019年燃氣行業已經開啟了項目收購的上行周期,受宏觀經濟下行和終端需求不旺等多重因素影響,2020年部分民營燃氣企業可能面臨債務和融資問題,導致經營困難,為降低杠桿、獲取流動資金,民營燃氣企業出售資產或出讓部分股權的可能性增加。另外,國家管網公司成立后,將改變行業合同模式,無形地抬高行業門檻,規?;娜細夤緦⒕邆涓玫淖h價能力。在此背景下,2020年燃氣行業的整合將進一步加劇,為規?;娜細夤咎峁┝瞬①彊C會。建議有實力的燃氣企業擇機收購、并購市場前景好的燃氣項目,實現快速進入新市場的目標,從而提高公司市場份額,擴大公司天然氣銷量。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燃氣企業單靠天然氣銷售業務帶來的利潤,恐怕難以為繼,拓展新的服務領域將成為趨勢,未來燃氣企業將逐步從單一的天然氣分銷商向綜合能源服務商邁進,利用自身終端優勢,逐漸向電力、熱力用戶拓展。新奧能源2019年度報告顯示,其綜合能源業務增長超過170%;港華燃氣2019年度報告顯示,其充電樁業務利潤增長超過146%。建議下游燃氣企業根據自身的特點,借鑒新奧能源、港華燃氣的經驗,拓展新的服務領域,打造成為以天然氣銷售為主、以綜合能源和增值業務為新業務引領的綜合能源服務商。
(作者單位:中國石油規劃總院)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