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宏觀經濟和石油石化行業產生不利影響。石油石化行業供應壓力大幅增加,盈利持續下降。
春節前后,武漢暴發新冠肺炎疫情。2月下旬以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截至北京時間4月10日,除中國外,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已達205個。
經濟受到不利影響
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持續發酵,2月全球制造業PMI指數為47.6,較1月回落2.6個百分點,跌幅明顯。IMF預期疫情會使全球經濟萎縮3%;經合組織已將全球經濟2020年的預期下調0.5%,悲觀情形出現可能下調1.5%,歐美發達經濟體均有陷入技術性衰退的可能。
疫情打破了中國經濟在2019年底的弱企穩格局,尤其對2020年一季度經濟產生不利影響。2月國內PMI指數大幅下挫,創下了有數據以來的新低35.7,經濟下滑明顯。根據IMF預測,疫情會使中國經濟全年增速從6%降至1.2%。目前,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成效顯著,復工復產加快推進,穩增長政策持續實施落地,二季度比一季度會有明顯的回升,下半年經濟會更加穩健。
石油需求下降
國際石油市場方面,3月6日,“歐佩克+”會議未就深化減產達成一致。會后,沙特隨即打響價格戰,率先表示將增產并且大幅下調銷往美國、歐洲及遠東地區的原油銷售價格。俄羅斯方面則表示,計劃從4月開始增產。受此影響,國際原油價格暴跌,在談判破裂后的首個工作日,布倫特原油價格下跌30%,至31.43美元/桶。
基于此次黑天鵝事件疊加新冠疫情對2020年全球原油需求的影響,多家機構紛紛下調全年油價預期:國際能源署將2020年布倫特原油價格預期下調至43.3美元/桶,此前預期為61.25美元/桶;標普預測布倫特原油平均價格由之前的60美元/桶下調至40美元/桶。各大機構對油價走勢均持悲觀態度。短期看,預計沙特和俄羅斯等國的競爭式增產會進行一段時間,低油價短期內會持續。然而,受美國頁巖油開采成本、沙特與俄羅斯維持國家財政收支平衡的壓力及美俄二者儲存產能有限,40美元/桶以下的油價將較難長時間維持。
煉油行業終端市場難改頹勢
國際煉油行業方面,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本來就面臨供需失衡的成品油市場雪上加霜。今年一季度,新加坡成品油裂解價差持續震蕩,維持低位。2019年,隨著亞太區域煉油產能快速擴張,全球煉油產能增幅創近10年來新高,產能將在今年全面釋放,供應持續寬松的基本面很可能導致煉油毛利走低。隨著國內煉油能力進一步釋放,預計今年全年國內成品油凈出口或將超過6000萬噸,屆時中國將超過韓國,成為亞太最大的出口國。盡管亞太地區供應略有短缺,但考慮到地區內文萊及馬來西亞的煉廠投運等新增產能的釋放,亞太市場成品油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國內煉油行業方面,受疫情影響,成品油供需矛盾突出,特別是2月國內煉廠開工率大幅走低,庫存高企。據安迅思和卓創等機構統計,2月國內煉廠開工率降至55.6%,較1月下滑近16個百分點,而地煉開工率僅維持在37%左右的低位;受出行受限的影響,汽柴油消費量出現斷崖式下跌,僅為1300萬噸左右,同比下降47.9%;汽柴油庫存達5600萬噸,“去庫存”成為當前煉廠首要任務。隨著國際油價歷史性深跌,3月17日國內成品油迎來大幅下調,觸及地板價,根據機構測算,每噸汽油下調1015元、柴油下調975元,這將成為2013年推出新定價機制以來的最大跌幅。綜合來看,短期內,原油市場供應端的大幅增加和地煉開工率的逐步提升將導致供應面壓力繼續加大,而國內需求短期提升空間有限,成品油市場難改頹勢。
繼2019年恒力石化、浙江石化等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陸續投產后,今年中科煉化1000萬噸/年煉油項目也將投產,新興煉化將掀起國內新一輪產能擴張潮,兩年的新增能力將完全釋放,預計今年國內煉油能力超過9億噸/年,其中500萬噸/年以下的煉能超過2億噸,國內煉油產能結構性過剩依然嚴峻,先進產能仍顯不足。為淘汰落后產能實現轉型升級,傳統地煉積極籌劃重組,今年春節后,山東省加快推進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一期)納入國家規劃的項目部署。
IMO新政下,國內保稅船用燃料油稅收政策取得突破。自2月1日起對保稅船用燃料油實行出口退(免)稅政策,國內煉廠將開啟自主生產低硫保稅船燃的新篇章,船燃產量會有大幅提升,汽柴油產量會受到一定影響。下半年,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成品油消費會有回暖的跡象。但在國內煉油產能持續擴張、結構性及區域性過剩嚴重、需求增長不足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煉油行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將加快,國內成品油市場主體將更加多元,競爭激烈將常態化。
煉化行業供過于求的矛盾進一步突出
國際煉化行業方面。2020年,世界石化產品消費增速繼續回落,三大合成材料消費增速預計達5.5%。隨著沙特阿美Jazan石化項目、馬來西亞PIC項目、恒力石化及浙江石化等新的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投產,短期市場供過于求將導致石化行業盈利和開工水平繼續下探,世界石化行業盈利指數跌出景氣區間并繼續下行,據IHS估算,石化行業平均開工率將跌破80%(以乙烯為代表)。
國內煉化方面,受疫情影響,大宗化工品下游復工延遲,社會及生產企業的累庫明顯。加之國際油價大幅下滑,原料成本端崩塌,一季度化工品價格持續下行。2月底,能源化工企業產能利用率恢復至71.7%。3月初,江浙市場織機開工率回升至50%,市場整體逐漸回暖。后續,隨著下游企業復工復產加快,疫情影響將逐步緩解。
2020年化工品市場供應壓力明顯增大,恒力石化、浙江石化、中科湛江、遼寧寶來、煙臺萬華、中化泉州石化等一大批煉化一體化項目將陸續投放。據統計,2020年主要化工品中,產能增幅最大的是乙二醇,增幅接近60%;其次是乙烯,產能增幅達57%;苯乙烯的產能增幅也高達49%,此外,PTA、PE、PP等產品的產能增速也均超過20%。
供應量的快速增長將導致供過于求的矛盾進一步突出,各產業鏈盈利持續回落。以芳烴聚酯鏈為例,隨著上游原料PX及PTA的產能快速增加,且增速及規模遠遠超過下游聚酯,產業鏈的利潤出現收縮及再分配的跡象,盈利加速向下游聚酯轉移。以PTA為例,2020年PTA行業進入擴產高峰期,共涉及產能1710萬噸/年,主要來自恒力、逸盛、新鳳鳴、百宏等聚酯/滌綸龍頭企業,這些新產能如果均如期釋放,預計至2020年底國內PTA總產能將達到6953萬噸/年,產能增速為32.6%,相對于下游聚酯約9.5%的產能增速,PTA市場供需結構將由緊平衡轉變為供需過剩狀態,PTA產能規模的快速放量,也使得更多的高成本產能面臨直接退出的挑戰。從產能周期的角度看,供過于求帶來的價格下跌也將引發高成本的PTA產能退出市場。
在新建的PTA裝置中,恒力石化的裝置具有能源優勢、配套優勢、區位優勢、原料優勢等,在扣除折舊和攤銷等固定費用后,其最新的PTA裝置加工可變成本已降為250元/噸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的PTA產能將加速出清,國內化工產能的整合即將開始。
石油石化行業調結構、促升級刻不容緩
中國石油和化工聯合會在發布的《2019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經濟運行報告》中指出,產能嚴重過剩已成為石油化工行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包括煉油、芳烴、聚酯,甚至烯烴等過去短缺的化學品產能也均面臨過剩。從2020年開始,除國務院石化行業規劃方案規劃部署的國家重點基地和重點項目外,一律嚴控新建和擴建煉油項目及新建PX和乙烯項目,不得違規批建。這說明產能過剩的問題已引起高度重視,行業調結構、促升級刻不容緩。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下一個五年規劃的奠基之年。隨著《石油和化學工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的編制出臺,石油化工行業下一個五年的發展將更加清晰。
當前中國的石油石化行業處于景氣下行周期,其中煉油工業受產能擴張和需求低迷雙重壓力,在市場及政策兩重力量主導下,產能整合及結構調整拉開了序幕。煉油結構調整趨于“減油增化”的方向,煉化行業長期薄利和大洗牌時代即將到來。
石化行業發展雖面臨嚴峻挑戰,但機遇與危機并存。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行業,高端石化行業發展滯后、部分產品過多依賴進口等突出問題將使得石化行業轉型升級和結構性優化成為未來發展的機遇。中國的石化企業只要堅持創新驅動,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優化行業結構,提高管理效率,一定能走上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實現創新跨越。
(作者單位:中化能源股份公司)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