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機械設備制造協會近日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受訪的機械制造企業中,經營狀況受到疫情影響的比例高達84%,其中約一半企業因全球供應鏈中斷受到“明顯”或“嚴重”沖擊,出現零部件供應不足或客戶無法如約收貨等情況。約96%的受訪企業表示今年營業額將會下降,其中60%的企業預計營業額降幅可達10%至30%。協會主席卡爾·韋爾克表示,預計今年該行業的實際產量將下降5%。普華永道發布的《機械制造業晴雨表》顯示,在100位德國企業高管中,有38人對行業發展前景持悲觀態度,只有22人對前景表示樂觀。
機械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同為德國的支柱產業,二者聯系密切。德國汽車制造商是機械制造企業的重要客戶。受疫情影響,德國三大汽車制造商大眾、戴姆勒、寶馬均已宣布在歐洲停工,德國機械制造企業收到的訂單驟減。德國機械設備制造協會首席經濟學家拉爾夫·維歇斯表示,客戶行業受到的沖擊越大,供貨商也相應承擔更大壓力。
德國汽車行業正經歷由傳統內燃機向電氣化過渡的深度轉型,許多車企因而推遲或停止了投資計劃,使機械制造產業受到連帶影響。根據德國機械設備制造協會估算,機械制造業在全球創造的總附加值中的11%來自汽車行業,而在德國,這一比重高達20%。維歇斯表示,德國汽車行業的轉型前景在2020年仍不明朗,這也給與汽車行業密不可分的機械制造業的發展前景蒙上了陰影。
事實上,早在疫情發生前,德國機械制造業就已表現低迷。德國機械設備制造協會的統計顯示,2019年德國機械制造業訂單比上年大幅減少9%。該協會宏觀經濟學家奧拉夫·沃特曼說,對德國機械設備制造企業來說,2019年是“晦暗的一年”。世界經濟疲軟、貿易爭端加劇、貿易保護主義、英國“脫歐”以及汽車業深度轉型帶來一系列不確定因素,抑制了企業的投資意愿,阻礙了德國機械制造業平穩發展。
為應對疫情沖擊,德國政府公布了約7500億歐元的救助計劃。其中包括設立一個規模達6000億歐元的“經濟穩定基金”,為受疫情打擊的企業提供貸款和擔保,必要時政府還將入股企業。針對個體經營者以及小企業,將提供最高達500億歐元的財政援助。許多企業開始主動調整產能,并尋求替代供貨商,緩解全球供應鏈暫時中斷的沖擊。
分析認為,德國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措施旨在幫助企業度過危機,但要想在新一輪制造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還需要繼續謀求智能化、數字化轉型。來自疫情較嚴重地區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機床生產商德馬吉森精機正利用疫情期間的停工期,通過在線視頻平臺對員工進行培訓。該公司董事長克里斯蒂安·托內斯表示,公司從幾年前開始大力推動數字化轉型。數字化不僅讓企業生產流程全速提升,也使公司在應對疫情沖擊時相對從容。“當前形勢要求生產必須具有高度靈活性,這種能力在疫情結束后也十分必要”。
(本報柏林電)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