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一甲子。成立于20世紀50年代末期的藍深集團如今已走過60余年的發展歷程。
從作坊式生產作業,到八十年代中期與國際知名公司合作研發產品,繼而加強自主創新走上了自主研發核心工藝產品之路......藍深集團的成長見證了這一代老牌環保裝備企業的風雨發展史。
“創綠色環境,向未來負責”。作為老牌環保裝備企業,藍深集團一直堅守“綠色”的初心,對行業以及企業未來的發展有著自己獨到的認知。
深諳傳統制造業革新理念
日前,工信部公開征求對《關于進一步促進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引導制造業企業穩步提升數據化、網絡化技術水平。
在環保裝備領域深耕多年的藍深集團深諳“智能化、節能化、集成化”給傳統制造業帶來的顛覆性技術性革命。
目前藍深集團在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管理上采用了遠程數據管理運維,該系統是一個多功能、全天候的實時監測與控制系統,可以實現至少128臺水泵、破碎機、格柵等設備的電量、溫度、振動、壓力、揚程、流量、進水、硫化氫濃度等物理量綜合連續監測。
通過聯機應用在線監測與故障診斷系統,系統中的性能控制與能耗可以達到最佳化,同時還能節約運營成本。
品牌成為企業發展重要砝碼
在市場化競爭異常激烈的裝備市場,“品牌”成為相當重要的砝碼,藍深集團尤其看重企業品牌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作為國家品牌培育試點企業,伴隨著企業成長,從1997年創建藍深品牌到2010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從年銷售不足3000萬發展到如今年銷售近10個億,藍深集團成為了擁有國內領先流體技術的國家環保骨干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在品牌化發展之路上,藍深集團有著自身獨到的做法。一是創新營銷模式,滿足市場需求,提升品牌價值。二是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提高品牌的含金量。三是質量精益求精,確保品牌信譽。四是實施人才戰略,為品牌建設工作提供保障。五是深層次發掘企業文化理念,擴大品牌價值內涵。六是堅決打擊假冒偽劣,保護品牌不受侵害。藍深集團通過一系列舉措走上了以品牌創建為核心,以理性管理為基礎,以規模效益求發展的新的經濟運行模式之路。由單純的追求利潤最大化向追求企業可持續成長觀轉變,把打造環保知名品牌,為人類造福作為企業永恒的奮斗目標。
在論及當前的轉型發展時期,藍深集團董事長余必升表示既要滿足市場需求擴大,努力形成規模優勢而進行標準化生產轉型,也要考慮滿足個性化需求,不放棄因標準化產品而無法覆蓋的那部分非標市場。總之,圍繞市場,藍深集團堅持獨家工藝包裝的非標路線和標準化的規模發展路線同時并舉。既要形成規模優勢,也要量身定制。
自主創新,促進民族環保工業發展
目前,我國環保裝備制造業創新能力還不強,產品低端同質化競爭嚴重,先進技術裝備應用推廣困難等問題依然突出。
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強調,加強關鍵環保技術產品自主創新,推動環保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應用,加快提高環保產業技術裝備水平。
余董事長認為,藍深集團的成長壯大就是一部自主創新的發展史。國家強調加強環保技術產品自主創新,推動環保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應用非常有必要,這將有助于提升國內環保產業整體技術水平。
余董事長真誠建議要進一步鼓勵技術創新,推動國外先進環保設備的國產化率,力爭國內環保設備與國外先進技術同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特別是在污水廠選用環保裝備時要盡量優先考慮使用國產設備,不要盲目偏信國外產品,一方面拉動內需,更主要的是推進國內環保產業的技術進步,促進民族環保工業的發展。
疫情防控和經營發展“兩手抓”
在談到當下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給環保企業帶來了挑戰,余董事長表示,新冠疫情的爆發確實給企業的經營工作帶來了困擾,市場銷售深受影響。雖然疫情影響還會持續,但是我們堅定必勝信念,當前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營發展,努力把疫情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2月下旬藍深集團復工后,生產目前已全面恢復,集團正加緊全面啟動國內各地的市場工作,迎接挑戰,利用現有好的資源平臺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堅戰,加快新品開發,做好技術儲備,加快海綿城市配套環保設備技改項目的建設工作,增強發展后勁,力爭2020年業績與去年持平。 ”
展望未來
說到企業未來發展,透過余董事長自信而堅定的眼神了解到,藍深集團將抓住當前環保產業發展的黃金良機,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堅戰,在發揮集團市政、水利以及軌道交通等市場的傳統優勢基礎上,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加大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等市場的開拓力度。
同時結合建筑機電安裝工程專業承包一級、環保工程專業承包一級、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二級以及機電工程施工總承包二級資質等好的平臺,進一步擴大項目總包戰果,在加強營銷創新的同時加強技術創新,加強創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形成產品的多元化,領先并拉大和所有潛在競爭對手的技術優勢。
此外,還要加快海綿城市配套環保設備技改項目的建設工作,增強發展后勁,積極尋求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力爭到2022年集團規模在2019年實績基礎上增加3個億。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