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暴發后,武漢醫用氧消耗量超出日常峰值的10倍以上。長嶺煉化是湖南、湖北30多家醫院定點供氧單位。面對設備老舊、人手緊張、運輸不便等難題,該公司迅速動員干部員工加班加點,調整空分裝置生產結構,全力增產醫用氧。并同步與湖南、湖北兩省相關部門聯絡協調,打通因“封城封路”受阻的運輸通道,力保“生命之氧”按時、足量送達武漢“前線”。
截至目前,長嶺煉化已為武漢等地的醫療機構運送醫用氧3000多噸,超過30000名病患因此受益。
“笨辦法”守住裝置安穩運行的“咽喉”
由于保供任務沉重,長嶺煉化空分裝置目前已連續運行6年,檢修計劃一推再推。“超期服役”2年多,安穩運行困難重重。
疫情發生后,原已排上2月份日程的檢修計劃被迫再次推遲。他們迅速組織技術團隊,排查運行風險,再次細致檢測、分析設備隱患,制定保運和應急方案。
裝置90%的控制閥都有問題,遠程控制不靈,只能現場調節。裝置黨員干部齊上陣,一人負責幾個,把40多個控制閥的現場調節任務“分包”到位,用“人工盯守”的笨辦法保障裝置運行。
設備技術員楊勇負責的分子篩純化器入口控制閥離地面15米多高,要爬一段垂直扶梯才能上去操作。這個閥門是裝置的“咽喉”,調節稍不及時就會影響氧氣產量。2月28日,該控制閥流量突然回零,楊勇火速爬上平臺,發現閥桿已經“癱瘓”,裝置隨時可能停車。“氧氣生產不能停!”他立即手動切換備用流程,穩住了生產。
“那次維修用了3個多小時,他來回手動調節,起碼爬了20多趟。”操作員劉金焱說,“好在他這段時間鍛煉出來了,爬梯像猴子一樣機靈”。
43天不回家只為多做點“救命的事”
“爸早上吃藥了嗎?今天能起床了嗎?”3月17日,充裝員王永紅在忙著車輛檢查、氣瓶消毒的空隙,給愛人打了個電話,詢問家人情況。從2月11日起,他已經43天沒有回家了。“崗位缺人走不開,也怕把感染風險帶回家”王永紅說。
長嶺煉化空分裝置班組40名員工,有9人因疫情防控需要隔離觀察,操作人手極度緊缺。為了緩解生產壓力,降低員工上下班通勤感染風險,裝置在做好安全和后勤保障的前提下,短時間延長班組作業時間,將班組工作時間從12小時改為24小時,并臨時組建“倒班工作突擊隊”,號召班組黨員為不能到崗的班員頂班,“硬扛”保生產。
王永紅除了充裝,還要負責返廠車輛和氧氣瓶消毒,以及附近醫院的送氧任務,感染風險高,工作任務重,他索性把被窩等生活必需品搬到班里。父母70多歲高齡,最近還一直吃藥,孩子又小,都要需要他照顧。疫情當前,王永紅顧不了這么多。“這是救命的事,能多干點就多干點。”王永紅的話很樸實。
打通氧氣運輸的“生命通道”
武漢封城,交通阻隔,從湖南跨省送氧到武漢,困難可想而知。
接到醫用氧的求援信息后,長嶺煉化各職能部門分頭與兩省沿線各級疾控、交通等部門聯系,緊急協調運輸問題。不到半天,他們搭建起送氧工作微信群,工作對接信息不時彈出,以最快的速度打通了運輸通道。
同時,為保證承擔運輸任務的司乘人員的安全,他們按照省市防疫應急管理規定,將所有單據全部采取電子傳輸,司乘人員在返回指定的休息室前,整個運輸途中不得離開駕駛室。
感染風險高,路途活動受限,派誰去呢?有著十多年駕駛經驗的老黨員張永林主動接過送氧任務。雖然是老司機,張永林還是格外謹慎,甚至帶了包平時從不碰的檳榔上車,“萬一疲勞了,可以提提神。”他說。接到求援函當晚23時許,首車20多噸醫用液氧順利抵達武漢同濟醫院。
在運輸途中,張永林他們8位司乘人員還要最大限度地控制飲食,餓了、渴了也只能強忍著。“您別笑話,逼急了,就只能想辦法在駕駛室解決。”談起跑車經歷,張永林很不好意思。
(張勇)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