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工業文明的飛速發展不可避免的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其中,工業廢氣的無序排放,化石燃料的大量焚燒,森林大面積的燒毀,致使地球大氣污染問題尤為突出。此外,由于氣體揮發性強,不易控制,且流動范圍遍及整個地球大氣層,因此,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無疑既緊迫又艱難,可謂是道阻且長。
為防治大氣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早在2008年我國便實施了《固定源廢氣監測技術規范》,該項標準規定了在煙道、煙囪及排氣筒等固定污染源排放廢氣中,顆粒物與氣態污染物監測的手工采樣和測定技術方法,以及便攜式儀器監測方法。此外,標準還對固定源廢氣監測的準備、廢氣排放參數的測定、排氣中顆粒物和氣態污染物采樣與測定方法、監測的質量保證等作了相應的規定。標準發布至今,我國眾多工業、企業環境監測專業機構及環境科學研究部門等開展的固定污染源廢氣污染物排放監測工作收效顯著,有力地推動了環保治理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在固定污染源廢氣中有一類無色、溶于水的有毒氣體——三甲胺其危害性較強。人體若接觸該類氣體會引起皮膚劇烈的燒灼感和潮紅,若長期接觸則會導致眼、鼻、咽喉干燥不適。此外,該類氣體易燃,其蒸氣與空氣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產生有毒的煙氣。而且其蒸氣比空氣重,能在較低處擴散到相當遠的地方,遇明火會引著回燃。現有的標準雖然規定了固定源廢氣監測技術,但標準中沒有專門針對三甲胺測定的詳細內容。因此,制定更加詳細的專門針對一種廢氣的測定方法勢在必行。
2019年10月24日,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規范固定污染源廢氣中三甲胺的測定方法,由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法規與標準司組織制訂的《固定污染源廢氣 三甲胺的測定 抑制型離子色譜法》發布,該項新標準將于2020年4月24日起實施。
《固定污染源廢氣 三甲胺的測定 抑制型離子色譜法》主要內容有適用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方法原理、干擾和消除、試劑和材料、儀器和設備、樣品、分析步驟、結果計算與表示、精密度和準確度、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廢物處理等,適用于固定污染源廢氣中三甲胺的測定。需要注意的是,在測定過程中,當采樣量體積為20L(標準狀態),吸收液體積為50ml時,方法檢出限為0.03mg/m³,測定下限為0.12mg/m³。
采用抑制型離子色譜法測定三甲胺的方法原理為,固定污染源廢氣中的三甲胺經酸性溶液吸收后,用離子色譜法分離,抑制型電導檢測器檢測。根據保留時間定性,外標法定量。
在檢測過程中使用的試劑和材料包括硫酸、鹽酸、甲基磺酸、三甲胺鹽酸鹽標準品、吸收液、硫酸吸收液、鹽酸吸收液、三甲胺標準貯備液、三甲胺標準使用液、甲基磺酸淋洗液、濾膜等。檢測采用的儀器設備包括煙氣采樣器、濾膜夾、氣泡吸收瓶、離子色譜儀、色譜柱、預處理柱以及一般實驗室常用儀器和設備。
在樣品方面,測定需要的步驟包括樣品采集、樣品保存、試樣制備、實驗室空白試樣的制備。分析步驟包括色譜參考條件、校準曲線的建立、試樣測定、空白試驗。
值得注意的是,實驗中使用的鹽酸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和腐蝕性,試劑制配過程應在通風櫥內進行。操作時應按要求佩戴防護器具,避免吸入呼吸道和接觸皮膚、衣物。
更多詳情請點擊以下附件:
《固定污染源廢氣 三甲胺的測定 抑制型離子色譜法》(發布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