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硬度指的是水中所含有鈣、鎂、鐵、鋁、鋅等離子的含量多少,通常以Ca2+、Mg2+含量來計算。水質硬度是水質的一個重要監測指標,我國《生活用水衛生標準》中規定,水的總硬度不能過大,否則飲用后會對人體健康與日常生活會造成不良影響,如果經常飲用高硬度水會造成腸胃功能紊亂、會引起心血管、神經、泌尿造血等系統的病變。
對水質的硬度進行測量分析是水質分析的一項重要工作,其結果能為確定用水質量和進行水的處理提供依據,最終影響到了公共生產合生活安全等多個方面的用水。
水質硬度計是用于測量水體中的硬度含量的一種儀器,主要被用于食品、醫藥衛生、環境保護、化工等領域對水質的測量。水質硬度計按測量原理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比色法原理:水樣中鈣、鎂離子與顯色劑反應生成特定顏色的化合物,該化合物在特定波長條件下吸光度值與鈣、鎂離子濃度相關,通過測量吸光度值得到水樣的硬度含量。另一類是電極法原理:儀器采用電極進行測量,通過測量電極電位得到水體中硬度含量。
市場上的水質硬度計種類多樣,規格和精準度也有所差異,這就對水質硬度檢測工作造成了不便。因此,為了使水質硬度檢測更加準確,廣州計量檢測技術研究院等單位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司(局)函計量函[2019]42 號《市場 監管總局計量司關于國家計量技術規范制定、修訂及宣貫計劃有關事 項的通知》,承擔了《水質硬度計校準規范》的制定工作。目前,《水質硬度計校準規范》已經起草完畢,正在面向社會征集意見。
該校準規范主要參照JJF 1071-2010《國家計量校準規范編寫規則》、JJF 1001-2011《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和JJF 1059.1-2012《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的規定而制定。該規范的部分計量特性和校準方法參考了ASTM D 1126-2002《水硬度的標準試驗方法》(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Hardness in Water)、GB/T 5750.4-2006《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 感官性狀和物理指標》和GB 8538-2016《飲用天然礦泉水檢驗方法》的相關內容。
《水質硬度計校準規范》為首次發布,內容主要包括范圍、引用文件、概述、計量特性、校準項目和校準方法、校準結果表達、復校時間間隔以及附錄等部分。該規范適用于實驗室用采用比色法和電極法測量原理的水質硬度計的校準。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及環境污染對水資源的侵害加劇,人們越來越重視水的質量。《水質硬度計校準規范》的制定,不僅能為水質檢測提供了技術支持,同時也為水質硬度計一類儀器的發展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