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位于衡水市武強縣與滄州市獻縣、泊頭市交界處307國道旁,東北助劑化工有限公司(簡稱東北助劑)大門口,從8月15日開始被附近11個村的200多名村民們24小時圍堵,企業被迫停產。政府、企業雖盡力溝通,但是,村民們始終不相信政府和企業的承諾:污染能夠控制到他們滿意。村民們鐵了心地要求拆除生產設備。
東北助劑作為當地納稅大戶、大型跨國公司供應商,面臨著2002年從沈陽遷入衡水以來的最大一次生死存亡危機,矛盾爆發的背后是產能轉移面臨的新難題。
國務院日前印發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要求,強化環境監管,嚴禁落后產能轉移。
村民圍堵,化工廠被迫停產
“不要有污染的金錢,只要有尊嚴地活著。”8月29日,《中國企業報》記者來到東北助劑廠門口,見到的是附近11個村的村民將寫著這些字樣的紙板懸掛在簡易涼棚上。
“應該是報應吧,如果不是今年雨水大,我們也沒有證據證明化工廠污染了我們幾個村賴以生存的河水。”圍堵村民中一位普通話比較好的村民向《中國企業報》記者介紹情況,7月底的一場大雨,附近數個村莊的農田被淹,而被淹的1600余畝玉米,在10余天內迅速枯萎,基本絕收。
“有十幾只羊喝了東北助劑排放出的污水就死了。”另一村民向《中國企業報》記者介紹說。為了證明水的毒性,當地村民將兩條活蹦亂跳的小魚放入從淺水溝采來的水樣中。不到50秒,兩條小魚就死亡了。而實際上此時水溝中的水已經被大雨稀釋過了。
附近村民與東北助劑累計10余年的矛盾就此爆發。
“聞的是臭氣,喝的是臟水,我們已經忍受了10多年了。”圍堵在廠區門口的一位村民向《中國企業報》記者抱怨,最近幾年每到半夜,總能聞到東北助劑排放出的廢氣味道,夏天必須關閉窗口,呼吸“憋氣”,甚至在白天都能聞到從廠區飄來的廢氣味道。小流屯村里其他村民與附近的幾個村村民也眾口一詞,他們形容這種廢氣“類似動物尸體腐爛或臭雞蛋”的氣味,這里也成了有名的“癌癥村”。
在村民向《中國企業報》記者提供的一份最近三年內患癌癥和因癌癥死亡的名單上,記者看到,這59名患癌或因癌死亡人中,主要以肺癌和胃癌為主,五六十歲為患癌和死亡高發年齡段,而在這個年齡段中女性占比較大。此外,據媒體記者入戶調查結果顯示,還有多位村民稱因家人患癌正在治療,不敢告知本人病情所以不方便接受采訪。
村民隨后又將《中國企業報》記者帶到了村民懷疑的東北助劑排污口。記者在現場看到,東北助劑的排污管線走向基本與一條農田小路相同為東西走向,附近村民為排出農田內積水,在小路兩邊橫向挖了數條排水溝,這些排水溝的深度在20—30厘米左右,不過就在此深度卻能看到東北助劑的水泥排污管線。
沿著這條管線走向,記者發現這條管線的拐彎處為一口磚混結構的窖井,這口井的井蓋已被掀開,距離井口數米的地方就是一條溝渠。
東北助劑武強分公司總經理王洪洲稱,該公司的排污管線都有專人尋護,他認為村民圍堵廠區后,又把排污管線的井蓋掀開。
對此說法村民并不認可。武安莊村一位聶姓村民認為,這口磚混結構的窖井在上次大雨之后就被廠區排放出的污水沖開,記者在現場看到從東北助劑排污管線的井口到數米外的溝渠之間有明顯的流水沖刷痕跡,痕跡呈黑色油污條狀帶。由于這條溝渠與武安莊村相連,村民懷疑此為羊被東北助劑污水毒死的證據。
環保局敷衍,政府、企業無解
東北助劑化工有限公司創立于1952年,2002年由沈陽整體搬遷到武強縣,該公司主要生產橡膠助劑和防老劑等系列產品,出口歐美、東南亞等國家。
王洪洲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村民圍堵造成廠區停產,國外輪胎生產廠家因東北助劑遲遲不供貨甚至準備提出賠償要求,公司損失慘重。
據武強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建利向《中國企業報》記者介紹,東北助劑是與河北省環保廳聯網的在線監測國控企業,他堅持認為公司COD、硫化氫、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達到國家標準。在東北助劑廠,王洪洲向《中國企業報》記者出示了政府部門核發的排污許可證,他表示工廠內的污水經過廠區統一處理后,向外達標排放,其稱工廠外排污水均達標,不存在污染問題。
武強縣環保局辦公室主任葛嶺也證實,武強縣環保局和獻縣環保局對此還進行了聯合檢測,結果顯示,污染物排放達到了國家標準。
但是,對于記者提出想看一下檢測結果時,卻出現了值得玩味的一幕。
武強縣委宣傳部王建利及環保局負責接待記者的葛嶺先是讓記者去獻縣環保局查看,當記者堅持表示想雙方數據都看一下時,葛主任又表示,他們的檢測數據是內部數據,不能作為法律依據,所以才不愿意給記者提供。在記者一再堅持下,他才勉強同意帶記者去縣環保局查看。
經過了近5個小時的溝通與等待,記者終于被帶到了縣環保局。剛坐下,葛主任竟然遞過來一個小條兒,上面是幾個數據。他同時向記者解釋,因為記者一定要看,所以他們臨時安排人把數據寫下來了,同時表示,因為是內部數據,不具備法律效力,所以拒絕記者拍照及抄錄。
《中國企業報》記者隨后查閱的環境保護部(環函〔2008〕157號)關于環境監測數據公開范圍的有關問題的解釋顯示,環保部門在處理信訪事項中形成的監測信息是否能夠公開,應遵照《環境保護工作國家秘密范圍的規定》及地方有關保守國家秘密的規定。如涉及國家秘密,不得公開;如不涉及國家秘密,可依申請公開。
《中國企業報》記者在采訪中以及后續的跟蹤關注中注意到,此次圍堵事件發生至今,武強縣政府部門采取了較為有效的措施,使得事件各方均保持了冷靜和克制,未曾發生任何激烈的沖突。
9月6日,相關部門已經對東北助劑查封、斷電。同時,以縣政府公告形式向村民做出承諾,除了回應村民訴求、核實農作物受損情況并組織賠償之外,最為關鍵的兩條是“對企業停產整頓,不達標不開工,后續問題不解決不開工”;“經權威機構會診檢測后,按照有關程序和政策依法處置,對企業該關閉堅決關閉”。
9月8日,衡水市環保局、武強縣環保局在公安局和公證人員的陪同下,再次進行水樣提取,送北京檢測。
資料顯示,東北助劑原名沈陽新生化工廠,是中國首家促進劑企業,后更名為沈陽東北助劑化工有限公司。當年公司的總工、現在沈陽某國家機關干部回憶說,上世紀末,因為公司設備不能滿足“一控雙達標”要求而停產,技術、設備全部轉讓。
而如今的東北助劑相關負責人的說法則是,原沈陽東北助劑化工有限公司通過地方招商引資,以與衡水大陸化工有限公司合資的形式,于2002年整體搬遷到河北武強工業園,所有的管理、技術人員和設備也全部遷到河北。
這家歷史悠久、獲得過多項榮譽的企業搬遷到武強縣以來,依托衡水市橡膠加工產業發達的區位優勢,公司迅速發展壯大。
企業也為周圍的農民提供了工作機會。據了解,附近村莊里大約七八十人在工廠上班。對于當地政府來說,除了提供就業機會以外,東北助劑也是當地的利稅大戶,對武強縣的財政收入貢獻很大。
一方面廠方停產損失難以承受,一方面村民堅決要求工廠搬遷,而當地政府將如何在納稅大戶與民意之間追求平衡?
鄰避效應考驗產能轉移
相關輿情專家指出,東北助劑被圍堵事件,已成為“鄰避效應”又一種新形式,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對于環保的意識越來越強烈,各地為了追求GDP增長而破壞環境已經催發了環境群體性事件,為避免高發期的到來,落后產能轉移將被倒逼。
據介紹,作為一個舶來詞,鄰避是NIMBY的音譯和意譯的整合,這是一句口號“Notinmybackyard”(不要在我家后院)的縮寫。意思是一個地方的居民將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風險從身邊驅逐出去;或者不允許這種風險進入自己的家園,欲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總之是對為害一方的環境問題或風險,表達強硬的拒斥態度,并為此付諸行動。
對此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喻國明教授指出,西方發達國家解決“鄰避效應”通常有三個措施,一要有補償,不管威脅是現實的還是潛在的;二要有選擇機制,比如說項目的選址必須有3個點以上;三要有包容的決策機制,讓各個地方選出來的代表到現場,由項目方對項目進行“倒拍賣”。
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近日透露,國務院關于產能過剩的治理方案行將出臺,大幅減少行政干預,規范市場準入將成為政策亮點。行政審批既不能解決行業發展問題,也不能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講,正是部分地方政府以招商引資為名,加劇了產能過剩。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