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范圍所有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諾貝爾獎一直為人津津樂道。由于發明硝化甘油炸藥的諾貝爾本人就是一名杰出的化學家,因此諾貝爾化學獎可謂最正統的諾貝爾獎。
自1901年至今,諾貝爾化學獎已經過去了長達119個歲月,共頒獎109次。其中,有15次和催化直接相關或者密切相關的獲獎經歷,接近總數的15%。有趣的是,很多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并不是血統純正的化學家,而是生物學家和物理學家。統計發現,其中有17次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生物學方面的成就。比如20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在“進化控制”方面做出重要貢獻的三位生物學家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H.Arnold)、美國科學家喬治·史密斯(George P.Smith)及英國科學家格雷戈里·溫特爾(Gregory P.Winter)。因此,諾貝爾化學獎曾被不少科學家戲謔稱為“諾貝爾理科綜合獎”。
今年的該獎項花落誰家呢?北京時間17: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John B. Goodenough,M. Stanley Whittingham和Akira Yoshino(吉野彰)獲得今年諾貝爾化學獎。
據了解,John B. Goodenough,鋰鈷氧和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發明人,被譽為“鋰電之父”。1922年出生于美國,1943年在耶魯大學獲得了數學系的文學士學位,期間為科學哲學所吸引決定攻讀物理方向研究生。25歲時,Goodenough作為氣象專家在美國陸軍航空部隊工作。1951-1952年,在美國西屋電氣公司任研發工程師。
圖片來源:中科院物理所官微
Goodenough目前為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系教授,他對材料科學與技術,特別是鋰離子電池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通過研究化學、結構以及固體電子/離子性質之間的關系來設計新材料解決材料科學問題。
圖片來源:化學人生
M. Stanley Whittingham,1941年出生于英國,畢業于英國牛津大學,19世紀70年代,他就職于美國石油巨頭Exxon公司期間開發了鋰離子電池的雛形:以TiS2為正極,Li-Al合金為負極的基于鋰離子嵌入式反應的二次電池。由于負極鋰金屬存在一系列的安全問題,TiS2電池的商業化并不成功。但是Whittingham提出的這種新的電池工作原理——(嵌入)intercalation,無疑成為了之后新式鋰離子電池成功商業化的基石。后來科學家們在嵌入式原理的基礎上,尋找其它正負極材料,直到1991年,John Goodenough和Sony公司合作,成功將LiCoO2-石墨電池商業化,這種電池沿用至今,并且仍然是鋰電市場上的主流產品。
圖片來源:化學人生
吉野彰,1948年出生于日本,智能手機和電動汽車使用的鋰離子電池的開發者、旭化成公司研究員,旭化成株式會社吉野研究室室長,還是京都大學大學院工學研究專業特命教授。
1972年吉野彰畢業于京都大學大學院工學研究專業,畢業后直接進入旭化成公司,并被分到研究部門,隨之參與了幾個研究項目。1981年,他開始了鋰電池的研究開發,距今有余30年的歷史了。曾獲得日本化學會平成10年度“化學技術獎”(鋰離子二次電池開發)、美國Electrochemical Soc. “1999 Technica Award of Battery Division”(Pioneering work on lithium ion battery technology)、日本國政府“紫綬褒章”、日本化學會“第5屆日本化學會特別會員”、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授予的“IEEE Medal for Environmental and Safety Technologies”等等。
標簽:諾貝爾化學獎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