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采氣一廠修井技術與采氣工藝相結合,形成集成組合技術,讓“棄井”起死回生立大功
“你看,這是今年我們廠第三批對措施井復產有功的人員進行的獎勵。”8月24日,華北油氣分公司采氣一廠采氣專家吳偉然拿著DPH-40井復產成功獎勵通知單給記者看,這是他們近期采取大修技術與采氣工藝技術相結合成功復產了又一口高難度的水淹井,對地質技術人員和施工人員給予1000元不等的獎勵。
大牛地氣田經過15年開發,累計建成生產氣井1800余口,因氣田井下、地面復雜情況,難免出現水淹井、事故井,而被迫長期關停,造成存量資源的浪費。在今年氣田穩產壓力巨大的情況下,華北采氣一廠斤斤計較每一方氣,不放過每口能產氣的氣井,運用修井技術與采氣工藝技術組合的集成技術,讓一批被判“死刑”的井重新上崗立大功。僅3個月時間,措施復產井累計產氣765萬立方米,下半年計劃實施措施井36口,預計全年增產1500萬立方米。
D61-15井是2009年鉆成的一口產量相對高的氣井,日產氣2萬多立方米,生產兩年多后突然停產,當初以為是發生了水淹,隨即采取氣舉作業,因井內液面比較高,未能收到效果,2012年被迫關停。2016年,他們再次采取抽吸排液,反復氣舉,在液體內發現有黑色的泥漿塊,經分析判斷,是鄰井鉆井過程中,鉆破了該井套管,導致鉆井液浸入而停止產氣。2017年針對該井情況又采取了連續油管沖砂等措施,終因井內復雜而失敗,但他們也始終沒有放棄這口井。
2018年11月,他們針對井內套管變形受損情況,采取鉆磨套銑一體化技術,對損壞套管段修復,并下入封隔器封堵漏點,隨后又運用連續油管沖砂排液,將井底清理干凈,經過幾個月的精心組織施工,5月3日終于救活了這口曾經被放棄的“死井”,日產氣1.5萬立方米。“關停前只要有氣產量,救活后一般還會有產量,且經過分析,該井有井控儲量,堅定了我們復產這口井的決心。”華北采氣一廠開發研究所副所長黃啟忠介紹說。
“救活該井花費100多萬元,等于獲得了一口新井的產氣量,相比施工一口新井的代價,節省了1000多萬元,屬于投資少,高回報的項目。”
D1-1-182井是一口日產低于4500立方米的氣井,需要對其更換管柱,增大排液能力,在進行這項作業同時,他們對該井產氣層下部的氣層實施轉層壓裂,打開下部未動用的氣層,實現多層合采。在下部新層打開后又出現新的矛盾,下部新層壓力高,會直接灌入上部老層,致使原來產氣層無法生產,為解決這一矛盾,他們與有關廠家聯合攻關,生產出偏心配產器,將新層的壓力降低,避免層間干擾,實現共同產氣。該井于6月23日復產成功,日產氣達到1.7萬立方米,相比措施前日增產1.2萬立方米。
DPH-40井是一口高含水的水平井,2013年投產后,因管線凍堵導致返排液排出困難,致使該井水淹,加上嚴重出砂,從2014年至2018年先后共進行7次常規氣舉,未能復產成功。今年7月,他們繼續對該井實施非常規“手術”,采取新的氣舉措施,邊下連續油管邊氣舉,并運用連續油管鉆銑滑套、沖砂、更換管柱一體化工藝技術,經過40多天的不懈努力成功復產,日產氣達到2萬立方米。
(馬獻珍 李紅)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