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四個多月,山東省海陽市部分居民將用上穩定、清潔的核能取暖。這是今年山東省海陽市政府與國家電投山東核電簽約的核能供暖項目,也是國內首個正式落地的核能清潔供熱項目。
拓展核能應用場景
“根據項目計劃,今年12月,海陽核電將具備向周邊提供70萬平方米供熱能力,2021年具備滿足海陽市內供熱能力,實現核能拓展應用。”國家電投國和一號總設計師鄭明光在近日國務院國資委組織的“與共和國共成長——新媒體走進新國企”活動上向記者介紹。
海陽供熱項目年底投產運營,意味著國家電投“從核電向核能拓展”的轉型,其產業發展戰略舉措已初現成效。目前國家電投依托擁有先進核能技術的優勢,主動攜手央企、科研高校,探索符合國家清潔供暖發展要求的新路徑。早在去年7月5日,國家電投在哈爾濱就發起成立核能供暖產業聯盟,聚集央企、國內產學研資源,開發安全高效的核能供暖技術,推進核能供暖產業應用,推動我國首個市場應用案例——山東省海陽市核能清潔供熱項目正式“落地開花”。“從設計院方面講,核能供熱技術方案完全可行。”鄭明光對記者表示。
核能供熱批量推廣指日可待
從國際視野來看,核能供熱并非新鮮事物,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國際上就開始核供熱技術的研發與市場應用,如今已是非常成熟的技術,在世界上已有超過1000堆·年的成熟應用經驗,芬蘭、瑞士以及俄羅斯等多個國家的核電站已實施供熱并長期安全運行。
與國外相比,國內核能供熱起步較晚,1983年底,清華大學對2兆瓦池式堆進行了技術改造,向工作區三幢面積1.6萬余平方米的建筑物供暖兩個冬季,開啟了我國首次核能供熱的工程試驗。2017年1月,中國原子能科學院通過對已運行53年的泳池式反應堆進行改造,成功為該院共計約1萬平方米的兩棟辦公樓和一座廠房提供核能供熱,完成了168小時考驗。
目前我國核能供熱還在試驗階段,尚未有市場商業應用。不過,在鄭明光看來,我國有強大的核電設計能力、設備制造能力,中國核能供熱堆將來批量化推廣指日可待。“如果地方政府積極支持,中國供熱堆一定會引領世界發展。”
記者了解到,地方通過政策支持核能供熱力度正不斷加碼。《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年)》明確指出,將研究探索核能供熱,推動現役核電機組向周邊供熱,安全發展低溫泳池堆供暖示范。
“一堆多用”更具經濟性
在清潔供熱需求愈來愈強烈的情況下,核能供熱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那么,核能供熱與現有供熱方式相比經濟性如何?老百姓能用得起核能供熱嗎?
“如果只是單一供熱,核能供熱的經濟性較差。”上海核工院原副總工繆鴻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核能供熱主要是收集產生蒸汽,通過輸送,太遠的話,供熱效果大打折扣。
不過,看似高大上的核能供暖,如果實現多能利用,其價格真的十分“接地氣”。鄭明光向記者坦言,“一個核能供熱吉焦等于40噸標準煤燒出來的量,目前核能熱價為30-40元/GJ,遠低于燃氣的80-90元/GJ。如果實現量產,熱價將會進一步降低。”
據了解,國家電投正在研發的和美五號與和海五號將做到“一堆多用”,可實現工業供氣、熱能驅動制冷、并網供電、核能制氫、集中供熱等多能利用。“國家電投研發的和美一號(200MWt)核能供熱堆將兼顧工業供熱帶來的經濟性,可全年運行,提高核電站的效率。”鄭明光表示。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