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24日,安光所大氣光學研究中心吳曉慶研究員、羅濤研究員帶領課題組參加了由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牽頭的A類先導專項(臨近空間科學實驗系統戰略性先導專項,以下簡稱“鴻鵠專項”)在青海省大柴旦地區、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等地同步開展的大氣湍流原位探測及湍流探空等實驗。
從鴻鵠專項辦公室獲悉,本次飛行實驗浮空器平臺首次實施了不同高度的受控飛行和大范圍迂回飛行,總飛行時間為13小時8分鐘,最大飛行高度為21625m,在21~22km高度平飛時間為10小時16分鐘,在16~17km高度平飛時間為45分鐘,飛行平臺和大氣湍流原位測量科學載荷按計劃完成了所有飛行和實驗科目,數據記錄完整,實現了預期目標,第一階段實驗取得圓滿成功。
大氣中能量和物質交換、污染物的輸送和擴散均與大氣湍流密切相關。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邊界層和對流層的湍流特別是動力湍流的研究上,而熱力湍流在該領域的研究有限。此外由于臨近空間探測手段匱乏,尤其是原位探測手段的缺失,臨近空間熱力湍流對物質交換過程的影響很少見到報道。在本次鴻鵠專項的實驗中,由安光所大氣光學研究中心自行研制的臨近空間大氣湍流原位探測設備,利用浮空器平臺,通過高精度微溫陣列測量平流層下熱力湍流強度、湍流譜和大氣穩定度等數據,用以研究臨近空間大氣熱力湍流對物質交換過程的影響,有望為臨近空間預報模型的改進等提供關鍵的數據支撐和科學依據。
本次實驗是“鴻鵠專項”2019年度在青藏高原地區的首次大型實驗,后續還將進行第二次飛行實驗和地基觀測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