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移動通訊的迅速發展,電磁場與電磁波技術在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商業、國防和科學領域的應用非常普遍,在給社會和公眾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給電磁輻射的監管工作帶來巨大的挑戰。
圖為陜西省電磁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
據了解,傳統的監測方法是對單個地點或者設施的電磁環境進行監測,不能及時發現大型輻射設施超標情況,無法及時獲取數據,以消除公眾恐慌心理,也不能為電磁環境監管提供可靠的、持續性的監測數據支撐。
近日,陜西省通過二期電磁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項目驗收,實現了全省電磁輻射自動監測站全覆蓋。如今,全省所有設區市電磁輻射具有代表性的人口密集區、重點輻射源,均建有電磁環境自動監測站。自動站周圍的電磁輻射強度可通過大屏24小時即時顯示,公眾可實時了解所處環境的電磁輻射強度。
陜西省建成的電磁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包括現場監測、數據傳輸、監控平臺,可以對周邊移動通信基站、輸變電站的電磁輻射源進行不間斷的連續監測,監測數據通過無線網絡上傳并存儲在數據中心,數據可通過各種終端進行查詢。
目前,陜西省專職監管、監測人員達到130余人,其中省級經計量認證的輻射環境監測項目達到四大類65項。截至2018年6月底,陜西省已基本建成覆蓋全省的輻射環境監測點位144個,其中國控監測點位45個,省控監測點位87個,試運行監測點位12個。建成電離環境質量自動監站5個;設立電磁環境質量監測點54個,建成電磁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12個,實現了國控、省控輻射監測項目的自主全檢出。
電磁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的建成投運,及時回應了社會公眾對電磁輻射環境的疑問和關切,促進了電磁輻射知識的常態化科普宣傳,有效化解了公眾對電磁輻射的恐慌和“鄰避”效應心理。
(資料來源:中國環境報,仙桃日報,中新網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