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儀器網 行業動態】以前總是看見在一些“小龍蝦泛濫成災”、“鯉魚泛濫成災”、“螃蟹泛濫成災”的新聞下,有網友開玩笑說,有中國人在,分分鐘可以把他們吃成瀕危物質。這雖然只是個段子,卻也反映了中國人對“吃”這件事的在行程度及喜愛程度。但頻繁爆出的食品安全問題,卻在國人的這顆“吃貨”心上蒙了一層陰影。
為維護食品市場的和諧運行,保障國民生命健康安全,我國一直十分重視打擊食品不合格事件,嚴格管控食品市場的各個環節。而對于那些問題食品,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也會進行公示。近日,市場監管總局還發布了2019年第二季度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分析報告,對第二季度食品監督抽查結果進行了統計。
根據通知我們可以發現,引起食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農獸藥殘留超標、微生物污染,分別占不合格總數的25.6%、25.1%、22.3%。
對食品添加劑,很多人是不了解的,甚至有許多人將它與違禁物品等同,覺得這就是一種不好的物質,只有那些“不含食品添加劑”的食品才是健康的。其實,食品添加劑的范疇很廣,我國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就多大23個類別,2000多個品種。但允許使用也不等于可以無限度的添加,相反,絕大多數食品添加劑都被嚴格限制了劑量和使用范圍。在平常的食品抽查工作中,一般液相色譜-質譜、氣相色譜、離子色譜、分光光度計等都是常用的儀器,通過這些精密的儀器,檢測人員就能輕松對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劑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從而判斷其添加劑使用適合符合規定。
農獸藥殘留是造成是蔬菜瓜果和肉類不合格的主要原因。農藥和獸藥是養殖戶保證產量的重要手段,但也往往會出現“過猶不及”的情況。同時因為鮮果蔬菜、鮮肉等產品對時效性的要求,“出廠檢測”或“市場準入”對其的約束性更小,因此往往這類食物中的問題產品會更加容易流入購買環節。針對這一情況,除了采用傳統實驗室檢測外,許多城市還引入了食品快檢車,在農貿市場等地方設立了食品檢測站。除了監管部門會對農產品進行檢測外,百姓也可以主動把食物拿去檢查,尋求安心。
微生物污染常出現在食品加工過程。原料消毒殺菌不測徹底、加工環境不衛生、操作人員違規操作、包裝不衛生等情況都有可能造成食品被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污染可大可少,因為許多微生物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他們或是本身就對人體機能有破壞性,或是攜帶了某些病源,如寄生蟲、致病性大腸桿菌、葡萄球菌、黃曲霉毒素、雜色曲霉素等。對食品中的微生物進行檢測,主要通過對微生物的分離培養、生理生化反應、顯微鏡檢查實現的,但基于對效率的考慮,如今市場也出現了許多諸如真菌毒素檢測儀、菌落計數器、微生物檢測儀等便攜式快速檢測儀。
雖然這三項指標的不合格率較高,但就總體情況來說,2019年第二季度食品抽查情況良好。第二季度食品抽查不合格率為2.4%,同比下降了0.1%,食用油、糧食加工品、肉制品、蛋制品、乳制品、油脂及其制品等5類食品不合格率均低于總體不合格率。
未來,我國還會更加重視食品安全問題,通過嚴格的市場監督,引導食品市場健康和諧發展。
資料來源:市場監管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