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全國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現場座談會在青島舉行。會議透露,山東是危化品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的全國*試點省份,今年10月,上述系統將在山東*建成運行,實現對危化品重大危險源的動態感知和實時預警。
據介紹,危化品風險監測預警系統,通過在企業端部署物聯網采集設備,實時采集儲罐溫度、壓力、液位、有毒有害監測等關鍵參數和值班監控中心圖像以及重大危險源罐區的視頻圖像,并通過衛星影像對重大危險源風險進行精準定位。這些“動態精準畫像”數據,結合企業周邊人口密度、存儲介質的性質和存儲量等固有風險,*終能自動提供重大危險源動態風險,自動生成包含預警原因、風險態勢變化等內容的分析評估報告,向省、市、縣(園區)、企業進行預警。
目前,該系統在山東省進行試點應用。該省443家涉及一、二級重大危險源企業全部安裝數據采集設備,365家一級重大危險源企業全部接入系統,接入率100%,81家二級重大危險源企業已全部安裝物聯網采集設備,監測數據接入率達到85%。323家企業的視頻信號全部接入,接入率為73%,并初步試點接入了5個鐵塔高空瞭望點的視頻,基本完成建設任務。
應急管理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尚勇表示,加快推進危化品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是防范化解危化品行業系統性重大安全風險、實現新時代安全監管工作改革發展、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的迫切要求,必須大力抓好落實。并且,要同步加快推動信息化跨越式發展,積極運用云計算、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高危化品重大危險源動態監測預警水平,盡快實現從“連得上、看得見”向智能化監測預警的躍升。
據山東省應急廳總工程師張秀文介紹,該系統試運行至今,較好地實現了從“要我安全”的監督落實向“我要安全”主動管控轉變。“技術+網絡”的新型監控手段,也大大減少了企業接待耗時等問題,使企業能夠有更多時間放在生產經營上。
作為全國*試點省份,山東已在建設過程中探索出不少可復制推廣的經驗模式。據了解,企業端設備費用由政府承擔,企業提供標準接口、具備連接互聯網的條件,除完善自身監控系統外,無需其他資金投入。打消企業顧慮的同時,山東又明確,使用監測預警系統,并非代替企業操作人員對某個報警點進行報警監控,而是通過綜合分析企業的安全風險,強化對企業的動態監管,這又較好地打消了基層監管顧慮,加快了系統建設進度。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