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山東省發改委黨組成員、新聞發言人關兆泉表示,要強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加快推進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力爭年底前開工。這與此前業內透露的開工時間有所提前。種種跡象表明,山東大煉化項目建設有望提速。
而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山東省工信廳副廳長孔慶成介紹了地煉轉型升級的相關情況。山東坐擁全國*大煉油產能,共有地煉企業37家,一次原油加工能力1.3億噸/年。其中,原油加工能力300萬噸(含)以下企業20家,產能5070萬噸;300萬~500萬(含)企業11家,產能4210萬噸;500萬噸以上企業6家,產能3660萬噸。
孔慶成介紹說,山東地煉產業發展面臨四大問題。一是煉化產業大而不強,集約化水平低。山東省煉油能力居全國首位,但全省煉化企業布局分散,單體平均規模僅350萬噸/年,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沒有千萬噸級以上煉廠。
二是產業結構單一,煉化一體化水平低。山東省煉廠結構以燃料型為主,同質化嚴重,成品油產量占原油加工量的80%左右,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產業鏈條短,缺少大型乙烯、芳烴裝置配套,高端石化產品產出少,盈利能力弱。
三是優質煉化產能不足,技術水平有待提升。地煉企業中優質企業較少,與國內*煉化企業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相比主營煉廠,地方煉廠常減壓、催化、焦化等主體裝置單套規模小,未能形成規模效應。
四是行業效益水平低,安全環保風險高。山東省地煉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僅3.5%,比全省工業低2.4個百分點,比全國石化行業低2.6個百分點。近年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部分煉化企業距離人口密集區較近,安全環保風險較大。
對此,2018年10月,山東省政府出合《關于加快七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對地煉行業轉型升級工作進行全面部署。總體目標是,到2022年,將位于城市人口密集區和煉油能力在300萬噸及以下的地煉企業煉油產能進行整合轉移;到2025年,將500萬噸及以下地煉企業的煉油產能分批分步進行整合轉移,全省地煉行業原油加工能力由目前的1.3億噸/年壓減到9000萬噸/年左右。
《方案》明確提出,要在魯北高端石化產業基地和省政府公布的煉化產業集中度較高、產能較大的化工園區,建設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
目前,煙臺裕龍島、東營河口及廣饒等多個千萬噸級石化項目規劃相繼浮出水面。今年2月發布的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力推進煙臺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當時有業內人士表示,項目計劃于明年正式開工建設,爭取2022年建成。而今年7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消息為“力爭年底前開工建設”。與此同時,此前從未出現在公示名單中的山東裕龍石化產業園躋身省政府認定的第四批化工園區名單之列。由此可見,裕龍島項目推進有望進一步提速。
業內人士透露,山東將按照先上新、后淘汰的原則推動地煉轉型,并按照1∶1.25的比例來實施,即新上4000萬噸煉油產能,需淘汰5000萬噸落后產能。
*認為,目前山東煉化在新項目建設資金及原油進口資質、淘汰產能的認定和推進等方面,還有諸多問題待解,建議科學規劃、穩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