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7日,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理事會(擴大)會議暨分會成立四十周年紀念活動在上海新橋綠地鉑儷酒店盛大召開。中國石油大學肖立志教授帶來了題為《我國低場核磁共振科學儀器發展的歷史與展望》的精彩報告。
中國石油大學 肖立志教授
報告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核磁共振科學儀器,實驗室低場核磁共振科學儀器,井下惡劣環境核磁共振科學儀器,問題與展望。
核磁共振是十分重要的科研儀器,該儀器的發展受到了科學與應用的雙輪驅動。而在不同的應用領域,需要的核磁共振儀器也不同,以此推動核磁共振技術和應用領域的共同進步。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核磁共振儀器也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例如,譜儀向高場不斷突破,成像向快速、高分辨率、組合化發展,孔隙介質、膠體與界面科學、工業、農林、食品等領域的核磁共振科研儀器則向低場、單邊、移動、原位、在線、便攜、個性化方向發展。
發展至今,為我國的低場核磁共振儀器行業做出重要貢獻的單位、企業以及大學包括中科院武漢物理所、吉林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紐邁電子、斯派克、青檬艾科、環鼎科技、中石油勘探院等。
關于流動流體核磁共振在線測量新技術以及高度集成的核磁共振譜儀系統,肖立志教授為現場觀眾進行了簡要介紹。流動流體核磁共振在線測量新技術包括測量新技術、解釋新技術、小型化探頭研制技術。高度集成的核磁共振譜儀系統則擁有高集成電子線路、自動反演及解釋技術、無線測控軟件研發等優點。
另外,對于井下核磁關鍵技術,據了解,該技術與醫學核磁成像對應,包括儀器裝置、數據采集與處理方法、信息解釋與應用。
報告的最后,肖立志教授就低場核磁共振的問題與展望向與會嘉賓進行了分享。由于近些年來儀器的市場容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降低儀器成本,提高應用水平是發展低場核磁的關鍵所在。此外,適當的良性競爭也有利于低場核磁技術的發展。而且井下核磁共振要盡快適應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轉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