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省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公告稱,因不能償還到期債務,河南煤層氣開發利用公司向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破產重組。此事對于長期以來關注我國煤層氣開發利用的業內人士來說,無疑是重磅消息,引起熱議。
人們不禁要問,作為全國*專業從事煤層氣抽采利用和瓦斯綜合治理的省屬國有大型能源企業,第一個被國務院授予煤層氣對外合作專營權以及*拿到中國頁巖氣礦權招標區塊的省級企業,河南煤層氣公司是如何從頭頂諸多榮譽和光環的明星企業,*終走向申請破產重整之路的?
一葉而知深秋,窺一斑而知全豹。曾經被國人給予厚望的煤層氣產業,從本世紀初步入商業化開發以來,經過近20年的發展仍不盡如人意,目前仍處于商業開發的初期階段,與國家對清潔能源的需求和期待差距較大。未來我國煤層氣產業的發展前景如何,加快發展的路又在何方?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研究。
我國煤層氣資源潛力大
據中國石油第四次油氣資源評價,我國2000米以淺的煤層氣地質資源量為29.8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12.5萬億立方米。從資源分布來看,煤層氣主要位于鄂爾多斯盆地、沁水盆地、滇東黔西、準噶爾盆地等中西部地區,可采資源量8.6萬億立方米,占全國總資源量的69%;按不同煤階劃分,低煤階資源5.0萬億立方米,中煤階3.5萬億立方米,高煤階4.0萬億立方米;從埋藏深度來看,1000米以淺、1000~1500米,1500~2000米煤層氣資源大致相當,各占1/3。
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累計探明煤層氣地質儲量6522億立方米,探明率僅2.2%;即便是國內煤層氣開發程度*高的沁水盆地,其地質資源量為4.0萬億立方米,累計探明地質儲量4348億立方米,資源探明率也不到11%。資源探明率與澳大利亞、美國等煤層氣大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如美國的探明率約為25%,澳大利亞為12.5%左右。
雖然差距不小,但可喜的是,我國煤層氣產業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歷經30多年的探索,在煤層氣勘探、開發、產能建設和技術攻關等方面的成績令人矚目,煤層氣產業化、規模化進程正在加快。
目前,我國已初步實現規模化生產,形成了沁水、鄂爾多斯盆地東緣(以下簡稱鄂東)兩大產業示范基地,正在開辟西南產業基地。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煤層氣鉆井超過1.8萬口,建成產能110億立方米/年,產量51.5億立方米,累計產量304億立方米。
可以說,從我國煤層氣資源稟賦和勘探開發現狀來看,我國煤層氣資源潛力依然很大,具備加快發展的資源基礎。
我國煤層氣發展的思考
從我國目前煤層氣發展態勢來看,預計到2020年我國煤層氣產量為60億立方米左右,與國家“十三五”規劃地面抽采產量100億立方米的目標相距甚遠,煤層氣開發利用有可能連續三個“五年”規劃未達目標。從整體來看,我國煤層氣產業發展相對緩慢,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問題。
1. 我國煤層氣資源賦存條件復雜,低品位資源占比高
我國煤層氣資源賦存條件差異大,富集成藏機理仍不甚明確。與國外相比,國內大部分煤層氣資源具有“三多三低”的明顯特征,即“多期生氣、多源疊加、多期改造,低滲透(<1md)、低壓力系數(<0.9)、低含氣飽和度(45%~90%)”。目前對我國復雜地質條件形成的煤層氣成藏機理依然認識不清,對不同地區煤層氣高產富集規律和“甜點區”預測存在困難,導致在沁水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東緣等示范工程形成的成功經驗難于推廣至其他地區。
構造煤、超低滲、深部以及低階煤等難采資源比例高,約占全國煤層氣總資源量的60%;從已探明儲量品質來看,深層、低含氣量、低滲透占有相當大比例,如*適合地面開發的600米以淺的探明儲量僅占40%左右。在目前的市場環境和技術條件下,上述低品位資源的地質風險高,開發難度大,經濟效益差。
2. 我國煤層氣開采技術尚未完全突破,效益開發難度大
如何攻克低效井并突破相關技術瓶頸是目前亟需解決的難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煤層氣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我國煤層氣資源低壓、低滲、非均質性強的特點突出,國外成熟的煤層氣開采經驗不能直接移植利用,國內煤層氣開采關鍵技術攻關尚未完全取得突破,水平井鉆井面臨地層漏失嚴重、煤層鉆井卡鉆復雜率高、高效完井增產手段缺乏等卡脖子技術難題,缺乏可提高煤儲層改造有效性的工程技術,難以支撐我國煤層氣開采與利用的快速突破。
我國煤層氣單井產量低,煤層氣藏生產規律認識欠缺,低產井占比大,效益開發難度大。在沁水、鄂東等煤層氣主產區,仍然存在對煤層氣井降壓范圍及各層產出情況、儲層物性動態變化、老井遞減規律等生產機制認識不清,導致現有開采技術適應性不佳,單井日產氣低于500立方米的低效井數高達56%。目前亟需研究低產井制約關鍵因素,攻關有效的低產井增產工藝,提高單井產量。
3. 煤層氣產業投資回報期長,企業投入動力不足
近年來,在國內外頁巖氣、致密氣開發經濟效益的沖擊下,加上煤層氣開發周期長、投入資金多、定價機制未理順、成本回收慢,開采企業實際經濟效益并不理想,導致社會投資煤層氣勘探開發的積極性大幅滑坡,投入資金和工作量明顯出現下降,煤層氣產量增長疲軟。
據統計,在2015~2018年4年時間里,全國煤層氣勘查開采投入105億元,鉆井2015口,累計新增地質儲量828億立方米,累計產量188億立方米;而同期全國頁巖氣勘探開發投入450.5億元,是煤層氣投資的4.3倍,鉆井902口,累計新增地質儲量9388億立方米,累計產量322億立方米。
因此可見,與頁巖氣這一后起之秀相比,煤層氣的開發投入和產出差距尤為明顯,更加打擊社會和企業對發展煤層氣的積極性。
4. 相關法律法規與管理體制機制不夠完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我國煤層氣產業監管機制上存在多頭管理和缺位的現象,各部門信息共享難度大;無監管細則后續頒出,如在煤層氣勘查、開采的年檢、對外合作、煤層氣價格、發電價格監管、煤礦安全生產標準等方面政府和企業執行難度大。
煤層氣效益開發缺乏相適應的配套管理機制。現行法律法規及產業政策還不能完全適應煤層氣規模開發的需要,行政監管和審批程序繁瑣,制約煤層氣勘探開發的進程。如煤層氣礦權審批程序繁冗導致項目進度遲緩一度飽受行業詬病,2017年原國土資源部第75號令以委托的方式下放煤層氣審批登記權限到地方6個省、自治區的國土資源部門。“部控省管”試點初衷是改革和簡化管理,但兩年過去了,審批時間不減反增,如礦權延續工作,原來只用十天半月就可辦完的審批手續,由于現在程序、環節復雜,蓋章增多,數月甚至半年沒有預期結果。
政策扶持力度仍有待提高。我國陸續頒布系列煤層氣產業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產業發展,但在目前我國難采煤層氣資源比重大,開發企業大都艱難、甚至虧損經營的現狀面前,仍顯力度不夠。因此,作為制約我國煤層氣發展非技術層面的關鍵問題,亟需妥善處理好以下“四個關系”,即煤炭和煤層氣礦權的關系,央企和地方企業的關系,企業和地方的關系,煤層氣開采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綜上所述,我國煤層氣產業前景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但我們堅信,針對制約煤層氣發展的資源、技術、資金、體制機制等關鍵問題,在政府指導支持和全社會共同努力下,未來我國煤層氣產業仍大有可為,定能從目前的困頓中崛起,走出一條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的康莊大道。(作者系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資源規劃所戰略規劃室主任,高級工程師)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