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上,一位瘦削的老先生正在檢查化學儀器。他,就是已故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教重慶大學的徐僖教授。
時間回溯到1953年,徐僖主持建成重慶棓酸塑料廠,這是我國頭個自主設計、完全采用國產設備和國產原料的塑料工廠。作為我國*就早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奠基者與開拓者之一,徐僖被尊稱為“中國塑料之父”。
7月28日,重慶大學圖書館館長楊新涯向記者講述了徐僖在重慶大學的那段時光。
輾轉求學,學成歸國
1921年,徐僖出生于江蘇南京。南京淪陷前,他隨父母逃難到四川,1938年考入重慶南開中學,后考入當時內遷貴州的浙江大學化工系。1944年12月,日本侵略軍攻進貴州,學校被迫停課。戰(zhàn)爭期間,徐僖顛沛流離。祖國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慘景在他心中留下深深的創(chuàng)傷,激發(fā)了他對祖國深沉的愛。
抗戰(zhàn)勝利后,徐僖回到上海。1947年初,中華教育基金董事會招考留美學生5名,其中化學專業(yè)1名,徐僖一舉考中,到美國賓州李海大學化工系攻讀,以出色的成績獲得碩士學位。之后,他為豐富實踐經(jīng)驗,放棄了繼續(xù)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到美國柯達公司精細藥品車間實習。
1949年5月,徐僖與黃子卿、黃涉清等人回到祖國。楊新涯介紹,“他們途經(jīng)香港時,受到刁難和阻撓,*后舍棄大部分行李,隨身只帶一小箱筆記資料及一臺小打字機赴重慶,投奔父兄。”
利用五棓子制取塑料
1949年冬,徐僖受聘為重慶大學化工系副教授。1951年春,徐僖申請開發(fā)五棓子塑料,不到一個星期即得到西南財經(jīng)委員會的批準。
“1944年,徐僖就讀浙江大學化工系研究生時,曾跟隨導師侯毓汾研究五棓子染料。”楊新涯說,五棓子屬漆樹科,是我國西南川黔山區(qū)的土特產,水解后可獲得制取塑料的原料。1947年赴美留學時,徐僖就將30多公斤五棓子夾在行李中帶到美國,利用美國實驗室設備繼續(xù)開展研究。一年后,他用理論和實驗結果證實了自己的設想,通過縮聚反應制得可與苯酚—甲醛塑料媲美的五棓子塑料。
在政府的支持下,徐僖在重慶大學化工系建立了一個規(guī)模較大的棓酸塑料研究小組,采用自主設計的設備和工藝流程,利用五棓子和一些農副產品為原料進行塑料中試研究。
試驗過程充滿危險,一次,徐僖和技術人員在進行脫羧反應時,由于沒有掌握好反應速度,過快沖出的氣體使鐵蓋“嘭”的一聲沖上了天。危險沒有讓研究小組停步,他們*終成功制得五棓子塑料。
結束塑料生產完全靠進口歷史
“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yè)基礎*薄弱,又被國外封鎖禁運,塑料制品奇缺,甚至連衣服鈕扣和一般家用電器的插頭、插座都很難買到。”楊新涯說,1951年,徐僖在重慶大學任教的同時,受命籌建重慶棓酸塑料廠(后更名為重慶合成化工廠)。
1952年初,中試成功,徐僖受命主持建廠工作。1953年5月3日,重慶棓酸塑料廠正式投產。這是我國頭個自主設計、完全采用國產設備和國產原料的塑料工廠。
“徐僖結束了我國塑料生產完全靠進口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爭了氣。”楊新涯感慨,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重慶大學建校90周年,90年來,重慶大學先后培養(yǎng)了40余名院士,為國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1953年徐僖受命赴原四川化工學院,籌建我國高等學校第一個塑料專業(yè)。1991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3年,徐僖因病逝世,享年93歲。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