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全球經濟2019年將增長3.2%,2020年將回升至3.5%.與今年4月份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相比,此次將這兩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值均下調了0.1個百分點。對于全球經濟前景,IMF警告,下行風險依然來自貿易和技術緊張局勢加劇,這可能嚴重擾亂全球供應鏈。
目前,中國毫無疑問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推進器。然而,現今美國奉行“美國優先”政策,動輒揮舞關稅“大棒”,已嚴重影響了全球經濟增長信心,國際主要機構均反對這種單邊主義做法。此次IMF在該報告中重提——不應對雙邊貿易差額訴諸關稅手段,或將關稅當作處理國際分歧的萬能工具,應強化規則導向的多邊貿易體系。
值得欣慰的是,中國依然奉行多邊合作包容發展,通過經濟互補,促進經濟發展。7月27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介紹,近年來,我國實際使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6月份全國實際使用外資4783.3億元,同比增長7.2%.與此同時,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企業僅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就直接投資超過900億美元,年均增長5.2%.在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超過6000億美元,年均增長11.9%,成為當地經濟增長、產業集聚的重要平臺,帶動東道國就業近30萬人。
石油和化學工業是基礎性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多年來,中國石油和化工企業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積極“走出去”和“請進來”,特別是到資源能源豐富的國家從事資源開發、工程技術服務、市場開拓、生產制造等合作,形成了以上游業務為主,覆蓋上中下游及貿易等領域的油氣、石化、化工全產業鏈合作格局,取得了寶貴的經驗,保障了行業對石油、天然氣、天然橡膠、鉀肥等資源的需求,促進了石油和化工產品的對外出口。同時,帶動了相關產業“走出去”,為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提升中國在全球油氣石化領域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初步建成了一批國際*的能源、化工企業。
如今,中國石油和化工企業仍然秉承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原則,廣泛開展國際間多邊合作。7月23日,齊翔騰達發布公告稱,其與德國贏創公司、蒂森克虜伯公司共同簽署協議,通過技術許可的方式,獲得了贏創單獨擁有的雙氧水(HP)工藝技術和與蒂森克虜伯共同擁有的環氧丙烷HPPO法工藝技術。借助此次技術許可,齊翔騰達新建30萬噸/年環氧丙烷項目一舉獲得了全球*的核心技術。
同樣在7月,中韓(武漢)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舉行揭牌儀式,標志著中韓石化一體化合資項目進入商業運營,這是中韓兩國在國內能源化工領域的*大合資項目。項目將有效促進兩國間資本、技術、信息、人才的跨國流動,加快雙方資源整合互補,可以期待,這將是國際合作實現雙贏的又一案例。
全球化浪潮勢不可擋。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上半年我國吸收外資規模實現穩步增長,且引資質量進一步優化,反映出外商對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信心與營商環境改善的認可。一方面,一些國家的企業在華投資,可以憑借自身的技術優勢、先進管理經驗,擴大市場份額,節約投資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當地生活消費水平、土地資源和勞務成本等條件實現優勢互補。只有各方通過廣泛協商、共同參與和利益共享,才能合力加速國際經濟早日走出疲軟。因此,加強國際合作當下顯得尤為迫切。
標簽:加強國際合作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