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化學品巨頭巴斯夫近日表示,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的新增乙烯產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被全球需求消化。
美國頁巖油和天然氣產能的增加是近年來全球原油供應增長的關鍵驅動因素之一。世界各地的企業紛紛將資本轉向這更廉價的乙烷原料上,促使了美國海灣地區新的裂解裝置的產能大爆炸。
據巴斯夫首席執行官薄睦樂所說,美國國內的需求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消化乙烯市場的新增產品。如此低速的增長加之與中國的貿易緊張意味著該地區的產能增加已將價格和利潤率推至30年來*低水平。
薄睦樂在德國路德維希港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新增產能正在不斷上線,而國內消費正在放緩。出口的壓力隨持續的貿易沖突增大,使出口逐漸成為了一項挑戰。”
他補充道,這也導致亞洲和歐洲的全球衍生品(如乙二醇[EG])的利潤空間被壓縮。我們預計這一現象短時間內不會好轉。
據CFO Hans-Ulrich Engel稱,廠家們去年增加了四百萬噸乙烯的產能,并將在2019年再增加四百萬噸產能。在沒有產品流向亞洲還有中國的情況下,北美市場預計不會有真正的改善,市場需要相當一段時間去消化這些產能。
生產商一直希望將大部分新的美國乙烯衍生產品運往海外,認為有些可能會運往歐洲,有些運往中東,而亞洲能吸收這海量新產能的絕大部分。
由于與中國的 貿易戰,目前很少有美國化學品產品經由太平洋進入中國,美國國內利潤正在受到擠壓。
薄睦樂聲稱,巴斯夫本身在德克薩斯州亞瑟港與道達爾石化公司合作經營一家價值15億美元的旗艦產品,但該工廠可以采用非乙烷原料,這對單飼料薄脆餅干來說略有優勢。
他說:“[我們的]混合進料裂解裝置*終……使我們處于有利地位。不僅在[生產]乙烯方面,還在[生產]丙烯和C4方面,其他擁有純乙烷裂解裝置的公司處境將比我們更加困難。”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