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巖氣是世界上潛力*大的非常規天然氣。為了加快頁巖氣開發,中國政府2012年首次允許四大國有石油集團之外的企業進入上游探勘領域。但時至今日,成果寥寥,當初積極進入的企業如今紛紛退出。
記者*獲悉,今年四月,自然資源部評審了2012年公開招標的頁巖氣區塊現狀。這次評審之后,此前中標的華電系等企業向自然資源部退回了全部或部分頁巖氣區塊礦權;一些企業則選擇保留部分區塊,并向自然資源部申請將礦權再延期兩年。
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說,資源稟賦不佳、開采難度較大,是企業退回頁巖氣礦權的主要原因。
2012年10月,國土資源部(現自然資源部)舉行我國頁巖氣礦權第二輪招標,此輪招標是首次公開面向所有企業競爭招標。83家企業遞交了標書,*終,16家企業中標,其中央企6家、地方國企8家、民企2家。
根據當時的招標文件,中標企業將擁有頁巖氣區塊三年的探礦權。所有區塊在三年內的總勘察資金計劃是128億元。
但是,招標時設定的諸多愿景并未實現。據記者了解,所有中標企業均未在承諾期內完成勘查投入,三年探礦權到期之際也沒有得到實質收獲。此前,國土資源部已經延期了中標企業的探礦權,直至今日,這些區塊仍然沒能量產頁巖氣。
對于這些首次進軍頁巖氣開發領域的新興頁巖氣公司來說,無論是退回礦權還是堅持勘探,都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退出意味著數千萬甚至數億元的投資血本無歸,而繼續堅持下去也不一定會有收獲。
一般來講,一個油氣區塊的勘探時間在五到十年。“除了資源條件太差被退回的區塊,中標企業繼續勘察的這些頁巖氣區塊未來可能會有成果。”原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主任張大偉對記者說,我國頁巖氣的勘探開發還會繼續加快。未來若有資源條件較好的區塊拿出來招標,頁巖氣區塊中標企業應該還是會有興趣。新興頁巖氣公司折戟。
油氣上游勘探開發是高風險高收益的產業,一般為寡頭壟斷的格局。但美國頁巖氣革命的成功創造了新的規律:非常規天然氣開發應該開放給更多的新玩家,才能加快技術進步、加快開發。
2018年中國天然氣消費的對外依存度已達45.3%,迫切需要加快頁巖氣開發。2011年年底,中國政府將頁巖氣列為新發現的礦種,按單獨礦種進行管理,力圖打破油氣勘探開發的壟斷。2012年,頁巖氣區塊礦權公開招標,各路資本熱情高漲,20個招標區塊共吸引83家企業遞交標書。
2013年1月21日,國土資源部公布中標結果:16家企業中標20個招標區塊中的19個。當時,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官員表示,將嚴格按照企業的承諾,督促中標企業開展勘查工作,對于沒有完成承諾工作的探礦權人,依法進行處罰。
六年多過去了,當初意氣風發的新興頁巖氣公司紛紛歸于沉寂。記者從多方印證,這些新興頁巖氣公司至今沒有一家實現量產,部分企業已完全退出。而國土資源部并未對相關企業進行處罰,并且已兩次為愿意繼續勘探的企業延長礦權期限。
據知情人士透露,那些退回礦權的企業目前正在陸續辦理注銷區塊礦權的手續。繼續保留探礦權的區塊則從今年四月份算起,再延期兩年勘探。在此之前,國土資源部對招標區塊的礦權進行了第一次延期,此次延期后若再無實質進展,區塊則應該就會被收回。
華電旗下相關公司是當時中標區塊*多的企業。華電集團擁有國內*大的氣電裝機容量,若能成功開發頁巖氣,即可形成氣電上下游一體化產業鏈。據記者了解,華電旗下相關公司已將其中標頁巖氣區塊礦權的絕大部分退回。
當時中標的“華電系”——華電煤業、華電湖北發電、華電工程、湖南省頁巖氣開發有限公司等已幾經人員變動,以及業務調整。不過,華電集團目前仍然保留了頁巖氣相關的技術團隊。
有關華電集團對頁巖氣勘探開發的具體情況以及未來規劃,其新聞部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回應說,此為集團內部信息不宜公開。
另據記者了解,中標企業里的兩家民營企業:華瀛山西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華瀛山西)和北京泰坦通源天然氣資源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泰坦通源)目前均保留了部分頁巖氣區塊礦權。前者是永泰能源子公司,后者是IDG資本子公司。
華瀛山西中標的貴州鳳岡頁巖氣二區塊目前尚無明確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華瀛山西現已更名為華熙礦業有限公司,經營范圍也已經多次調整。華瀛山西的母公司永泰能源在近幾年的公開披露信息里,只字未提頁巖氣區塊的勘探進展。不過,永泰能源做好了繼續開發頁巖氣的準備,除了自己中標的區塊,還受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委托,代為勘探其中標區塊。
泰坦通源中標的是貴州鳳岡頁巖氣三區塊,目前也保留了該區塊的部分礦權。但這幾年間,該公司的管理層和員工已進行了一番大調整,曾經對頁巖氣開發親力親為的原董事長王靜波已于2018年10月退出了該公司的管理層。另據多位業內人士透露,該公司對頁巖氣勘探的投資金額并不多,但對煤層氣、LNG等相關產業也有所投資。
據記者了解,其他新興頁巖氣公司的情況與上述企業比較相似,有的完全退回了區塊,有的即使保留了部分區塊,但也經歷了大規模的人員調整,或者將區塊委托給其他公司勘探。
資源條件差是退出主因
對于多家企業相繼退回礦權的原因,中標企業和業內*大多認為,此前公開招標的頁巖氣區塊不是真正的好區塊,資源條件較差是退出的主要原因。
張大偉坦言,競爭出讓的頁巖氣區塊前期工作程度低,導致了開發難度偏高。在那些頁巖氣探礦權公開招標之前,基本上屬于是空白區塊,基礎工作幾乎為零。資源條件非常差,難以實現大的資源發現。
從地域上看來,公開招標的區塊位于貴州、重慶、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和河南這七省市。除了重慶,其他地區均不是天然氣的資源富集區。我國頁巖氣當前的主產區在川渝地區,僅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央企在規模開發頁巖氣。
資源條件是影響區塊開發的核心要素。由于難以拿出資源條件較好的頁巖氣區塊,國土資源部舉行了一次公開招標后就無下文。
“我們經過勘探發現,之前中標的頁巖氣區塊資源條件不太好,所以我們才決定退出。”某位不愿具名的華電集團頁巖氣技術團隊成員對記者說,“但我們并未放棄對頁巖氣的勘探開發,現正跟中石油在西南地區合作勘察頁巖氣。未來如果有資源條件較好的區塊,我們還是會有興趣。”
新興頁巖氣公司一旦拿到資源條件好的區塊,產氣不是難事。2017年8月18日,貴州省國土資源廳組織頁巖氣探礦權的全國首次拍賣。貴州產投集團以12.9億元的價格競得貴州正安頁巖氣勘查區塊探礦權。據記者了解,距離該區塊被拍賣不足兩年,正在壓裂的正頁2井和正頁3井就即將試產頁巖氣。
其實,除了資源條件這一客觀因素,一些主觀因素也是新興頁巖氣公司難出成果的重要原因,比如人才和設備的短缺,以及壟斷企業的壁壘。
中石油和中石化是上下游一體化的油氣企業,國內陸上油氣勘探開發人才大都集中在兩大集團內部,動輒百萬、千萬級的相關設備幾乎都由兩大集團擁有。與國外油服行業公開透明、市場化競爭不同,中國的油服企業也隸屬于石油央企旗下。
“我們一開始就不看好這些新興頁巖氣公司。國內就這幾個能勘探頁巖氣的隊伍,設備和人員都要優先給我們自己的頁巖氣項目使用。”中石油一位相關人士對記者說,“油氣勘探開發是一項技術要求極高的工作,頁巖氣的難度比常規天然氣更大。新興公司在短時間內想開發出頁巖氣,簡直太難了。”
壟斷企業的壁壘則是指:油氣地質資料并沒有實現社會共享。在非常規油氣產業聯盟與中國能源網研究中心近日召開的頁巖氣討論會上,多位業內*的共識是:中標企業未能從國家正規渠道獲得區塊前期地質資料,導致企業不得不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重新開展工作獲取地質資料。有的甚至不得不托朋靠友私下出錢購買些許零星地質資料,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勘查投入進程。
另一方面,有業內人士質疑稱,有些公司去競標頁巖氣礦權的初衷就只是想圈占區塊而已,拿到區塊后就對外轉讓。例如,重慶礦產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在獲得重慶酉陽東頁巖氣區塊礦權后,立即向華能集團轉讓了該公司65%的股權。
作為頁巖氣礦權的主管部門,自然資源部未披露公開招標的頁巖氣區塊近況。對于記者發去的采訪函,自然資源部也并未作出回應。而在能源主管部門看來,國內頁巖氣開發目前只能依賴中石油和中石化,新興頁巖氣公司離量產還有較長的距離。“這些新興頁巖氣公司至今都沒真正動起來。”國家能源局一位相關人士說。
中國頁巖氣開發前景
盡管新興頁巖氣公司出師不捷,全國頁巖氣開發進展也沒有預計的快,但中國開發頁巖氣的決心并沒動搖。中石油和中石化在頁巖氣的勘探開發上不遺余力,主管部門也在考慮如何進一步激勵更多企業進入頁巖氣產業。
中國的頁巖氣資源儲量全球第一。國土資源部在2012年3月披露的評估數據顯示,中國陸域頁巖氣地質資源潛力為134.42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潛力為25.08萬億立方米(不含青藏地區)。而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等國際機構均認為,中國的頁巖氣資源數據比中國官方發布的數據更高,遠高于美
國家能源局印發的《頁巖氣發展規劃(2016—2020年)》指出,我國2020年頁巖氣產量力爭達到300億立方米,年復合增速超過140%;2030年達國和加拿大。到800—1000億立方米。
而自然資源部7月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頁巖氣產量為108.81億立方米,較上年增長21.0%。2020年完成300億立方米的產量目標幾乎不可能。
另一方面,新增頁巖氣探明地質儲量也有所放緩。2018年,全國新增頁巖氣探明地質儲量1246.78億立方米,較上年減少66.2%,新增儲量來自中國石化四川盆地的威榮頁巖氣田。
這樣的現實讓頁巖氣業內人士頗為著急。在前述頁巖氣討論會上,多位權威*建議自然資源部盡快遴選一批工作程度較高,且有前景的油氣區塊進行競爭出讓,鼓勵具備相應能力的企業和社會資本進入勘探開發市場。同時,建立和完善油氣礦業權流轉制度。鼓勵存量礦業權依法依規轉讓,充分盤活現有礦業權資產。
對中國頁巖氣企業來說,有一個好消息是,頁巖氣的勘探開發成本已大幅下降。
頁巖氣比起常規天然氣來說,單井產量較低,鉆井的難度和成本遠高于常規天然氣。再加上中國的頁巖氣地質條件比美國復雜得多,中國的頁巖氣單井成本*初高達1億元,美國則僅需3000萬元左右。到如今,中國的頁巖氣成本已大幅下降,以中石化主力頁巖氣田涪陵氣田為例,其單井成本較2014年開發初期降低30%以上,單井成本目前約為6000萬元。
眼下,中國正開展新一輪油氣勘探開發大會戰,扶持頁巖氣開發的利好政策還在不斷發布。2019年版本的負面清單里,已經刪除了外資對油氣勘探開發必須合資、合作的限制。
在財稅政策上,頁巖氣的優惠力度也在提高。去年,財政部、稅務總局聯合印發《關于對頁巖氣減征資源稅的通知》,從2018年4月1日起至2021年3月31日,兩部委對頁巖氣資源稅(按6%的規定稅率)減征30%。
此外,財政部今年6月20日發布的《關于的補充通知》稱,該資金繼續支持頁巖氣等非常規天然氣開發,而且自本年度起,對非常規天然氣的補貼改為“多增多補”,對超過上年開采利用量的,按照超額程度給予梯級獎補。對未達到上年開采利用量的,按照未達標程度扣減獎補資金。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