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我國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完成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航次任務,順利靠港福建廈門。本航次是“科學”號第5次海山綜合探測航次,科考隊員對馬里亞納海溝南側、卡羅琳洋脊上南北走向的系列海山開展海底多學科綜合探測,采集到大量生物、地質樣品及原位實測數據和影像資料。
本航次共完成30個站位的水文、化學、生物等調查,包括每6小時一次共計5次的連續站作業,以及海山頂部一個站位的連續24小時觀測。科考隊員利用“發現”號深海纜控潛器(ROV)對海山進行了精細調查,下潛19次,獲取860號深海巨型生物標本(超過255種生物)、85塊巖石。這是“科學”號執行的5個海山航次中獲取生物樣品數量最多、多樣性最高的一個航次,獲得物種總數約為過去單航次的兩倍。
航次中發現了稀有的海蛞蝓和未知的珊瑚、馬蹄螺、深海扇貝、多毛類、海鞘等罕見深海生物,在寡營養海域的海山發現多片五彩斑斕的珊瑚林,觀察到多種深海生物的共存共生現象、深海蝦孵卵及海星攝食柳珊瑚現象。
航次還采集到許多此前未見過或見過但未采集到的生物樣品,包括多種珊瑚、多毛類、軟體動物,以及一些活動能力強、非常難以采集的蝦蟹和魚等生物。這些豐富的樣品和初步新發現將為海山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研究與保護提供第一手重要資料。
“科學”號于5月18日從青島起航執行本航次任務,共有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山東大學、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等單位的80位科考船隊員參與航次調查。
(原文標題:“科學”號完成西太平洋海山綜合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