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素有“天府之國”的美稱,其磷、硫、鹽鹵、天然氣等資源豐富。經過近七十年的發展,四川化工行業的經濟總量已居國內第六。
1949年底,資源大省四川的化工行業,不僅企業數量、產品品種少,產品產量低,而且技術落后、產業基礎*薄弱。當時全省只有17家化工企業,職工1000余人,全年總產值193萬元。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四川的化學工業*重視,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真、李先念、胡耀邦等人曾先后視察過四川部分重點化工企業,極大地促進了四川化工產業的發展。“一五”期間,國家對四川化工的投資總計達6812萬元,建設了長壽化工廠、四川化工廠等重點項目,成為當地的骨干企業。到1957年底,全省化工企業由1952年的283個合并調整為106個;產品種類也不斷增加,當年實現總產值9436萬元,比1952年增長258%?;げ吭诔啥夹陆宋髂匣ぱ芯吭O計院,省內還先后建立了3個天然氣化工研究所,全省化工的科研實力有所增強。其中鈣鎂磷肥在此期間研制成功并投入工業化生產,在全國尚屬首創。
1964年,中共中央開展“三線建設”,四川是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化工行業快速發展。在此期間,繼四川化工廠投產之后,瀘州天然氣化工廠也于1966年10月建成投產。1972年,全國引進的13套大化肥裝置中的2套也分別建在四川化工廠和瀘州天然氣化工廠。到1978年,四川實現工業總產值16.8億元,比1964年增長了4.8倍;實現利潤3.12億元,增長了7.2倍。化工科研方面,特別是天然氣的研究利用方面也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對推動四川天然氣化工的發展意義重大。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四川化學工業發展更為迅速。到1985年,全省已形成化學礦采選、基本化工原料、化學肥料、農藥、有機化工原料、染料涂料、試劑催化劑、橡膠制品、合成材料等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成為全國重要的化工生產基地和四川經濟發展的支柱。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長期制約當地化工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矛盾和問題,包括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配置不足、科技創新能力整體不足、產業開放度不高、區位限制較大等也愈加凸顯。為此,四川省委、省政府把四川化工納入“工業強省”戰略,強調依靠科技進步發展,推動傳統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新材料、高端精細化學品和生物化工,并取得顯著成效。
“十一五”期間,全省化工行業完成技改投資820億元,為“十五”化工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的4.5倍;竣工投產重點項目80項;有機氟工程技術國內*,氟橡膠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同類產品*。
“十二五”期間,全省油氣化工行業緊緊抓住國家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堅持科學發展。四川以調整結構、轉型升級發展為主線,以石化新興產業為龍頭,大力發展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細化學品,切實抓好節能降耗和發展循環經濟,培育壯大一批重點骨干企業和優勢產品,繼續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
“十三五”以來,針對部分產品產能過剩、產業布局不盡合理、高端產品缺失的現狀,四川化工正以創新驅動、科學發展為核心,以調整產品結構、加快轉型升級為主題,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強化“綠色環保安全”,大力發展低碳循環經濟,提高資源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實現四川油氣化工產業集約、開放、綠色發展。
今天,四川石化行業已經舊貌換新顏。到2018年,四川油氣化工規模以上企業為1078家,四川化工產業經濟總量居國內同行來第6位。2017年,四川油氣化工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886.9億元、利潤278.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0%、12.5%。四川化工產業結構也更加健康,傳統化工所占比例由過去的60%下降到了20%,戰略性新興化工產業的發展呈現出了蓬勃之勢。一批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工產品生產企業發展迅速,化工新材料實現銷售收入占油氣化工產業銷售收入的23%,精細化工產值已占四川省化工產值47%,成為四川油氣化工產業新的增長點。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