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外媒報道稱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一只研究團隊通過將患者細胞和包括血管在內的生物材料與“生物墨水”相結合,打印出了一顆3D打印心臟。并且,根據相關材料的講解來看,由于打印材料來源于患者本身,理論上被身體排斥的可能性也非常低,如果繼續發展,解決3D打印心臟移植生物學上存在的部分問題,例如讓它正常的進行收縮供血的工作,這項技術非常有可能打開一條更廣泛使用器官移植技術的醫療新道路。
雖然,這顆3D打印心臟還不能用于臨床手術,但是相較于傳統3D打印器官模型來說,一定程度上已經突破了打印無生命的器官模型和骨骼內植物的階段,未來打印出能代替工作的“人造器官”已經成了時間問題。事實上,即使是目前的3D打印技術,在醫療領域,尤其是在骨科、心臟外科、神經外科等科室的手術中,也已經有了較為廣泛的運用。
譬如在手術前幫助醫生詳細了解患者的組織結構受損情況,避免微小誤差引起的手術事故。眾所周知,手術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醫生在手術過程中精神往往需要高度集中,而如果在在CT、核磁共振(MRI)等掃描技術的配合下,實現通過3d打印1:1的還原患者的病患部位,那么醫生就可以實現了解病人的實際情況,提前做出準備。無論怎么說,在有預期的情況下,高難度的復雜手術,風險一定程度會有所下降,成功率也會有所上升。
此外,盡管3D打印器官還無法滿足心臟移植等的需求,但是在骨骼相關的手術上,它卻在大放異彩。一個人,如果因為意外造成骨骼損壞或者病變,那么其治療過程多半是拼合復位損傷骨骼,等待自然恢復。事實上,許多時候,如果遇到骨骼受損嚴重,或者出現骨骼大面積缺失的情況,往往需要金屬植入物來幫助拼合復位損傷骨骼,這個時候,3D打印就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按照每個人身體機構存在的差異打造出“私人定制”的金屬植入物,幫助治療更好的完成。目前,國際上已經有86個3D打印植入物產品獲批,而在我國,獲批的3D打印人體植入物有兩項——“3D打印人工髖關節產品”和“金屬3D打印內植物——人工椎體”。
但就事論事,雖然器官打印已經初見成效,但是精度、耗材、打印成本等要素仍然是制約著3D打印的關鍵因素,即使是目前已經具有一定成果的“骨骼內植物”打印,也需要考慮到病人的體質以及能夠承受的價格等因素。好在3D打印的一個特點就是其自由度,隨著技術的發展,3D打印終歸還是會往好的方向發展的,而這一切不僅僅在醫學領域,在儀器制造、元器件及耗材生產上也同樣有著非常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