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山西化工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化工行業地位也顯著提升。截至目前,山西省無水硫酸鈉產銷量世界第一,煤焦油加工能力和焦化粗苯精制能力居全國首位,合成天然氣產能位居全國前列,尿素、合成氨、甲醇的產能分列全國第二、第三和第五位。山西省化工行業年總產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為17.5%,規上企業253家,資產總額4000多億元。
新中國成立之初,山西省真正的化工企業只有西北實業公司電化廠(原山西省化學廠)一家,1949年燒堿產能170噸,即使加上陽泉硫鐵礦、運城鹽湖等相當原始的化工原料開采企業在內,也不過三四家涉化企業,年工業總產值只有340萬元。
在國家的支持下,太化集團作為新中國“一五”期間的重點工程開始建設,“二五”期間正式投產,并與吉化、蘭化共同成為全國三大化工基地,奠定了中國化學工業的基礎。
山西是我國的老煤炭基地,煤炭探明儲量占全國總量的1/3。從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為了把“黑”(煤炭)變 “白”(化肥),一大批小合成氨、小氮肥廠開始興建。到1980年,山西省已有大小化工企業1082家,職工人數達15.1萬人,年產值8.78億元。主要產品為合成氨62.5萬噸/年、農用化肥(折純品)45.5萬噸/年等,固定資產14億元,化工成為山西七大支柱產業之一。
從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山西制定并開始實施能源重化工基地發展戰略,*具代表性的就是以煤為原料的復合肥生產基地——山西化肥廠(天脊集團前身)的建成投產。
進入新世紀,山西上馬了甲醇、二甲醚等化工項目,煤化工、焦化產業規模和單系列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煤炭產業鏈延伸有了長足發展?!笆晃濉薄笆濉逼陂g,山西五大煤業集團的煤化工發展均步入快車道。
向煤而生、因煤而興的山西省化工行業,近年來的發展呈現如下特點。一是特色化學工業體系構建形成。化工行業依托煤炭、煤層氣、黃河水資源以及鹽堿地資源等區域特色發展優勢,圍繞“肥、醇、炔、苯、油”五條發展主線,投資強度不斷增加,產能規??焖偬嵘?,晉東、晉中、晉北三大化工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產業集群相繼形成,構建起了以煤化工、煉焦化產品深加工、鹽化工、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化工
裝備制造、“互聯網+化工”為主體的化學工業新體系,正在實現由原料制造向終端產品制造轉變的歷史性跨越。
二是產業布局趨于科學合理。目前,以晉煤、陽煤、潞安、天澤等企業集團為龍頭的晉東基地,成為全國*大的高濃度氮肥和復合肥生產基地;以潞安煤制油和晉煤MTG項目為核心,形成了現代煤化工示范基地;以陽煤、焦煤等企業為龍頭的晉中(南)區域,形成了煉焦化產品深加工基地;以山焦鹽化、青山化工、翔宇化工為代表,構建起精細化工集聚區;同煤集團塔山園區和陽高化工新材料循環經濟園區也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
三是新舊動能轉換步伐加快。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大力推行產業基地園區化、生產裝置大型化、技術工藝先進化、生產控制與環保監測自動化、能源資源清潔循環利用高效化等一系列重大措施,晉煤、陽煤、同煤、蘭花等集團企業先后引進航天爐、殼牌爐、GSP爐等大型先進煤氣化技術
裝備;化肥行業形成百萬噸級生產企業5家,整體裝備達到國內*。山西焦化建成大型煤焦油連續化深加工裝置;豐喜華瑞40萬噸/年焦爐煤氣制尿素裝置、山西焦化40萬噸/年焦爐氣制甲醇等裝備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天脊集團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建成了多孔硝銨、苯胺裝置。
四是科技進步*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太鋼集團聚丙烯腈碳纖維生產線、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潞安和晉煤集團煤制油項目、陽煤集團乙二醇項目和晉華爐技術、賽鼎工程公司賽鼎爐、焦煤集團甲醇制烯烴項目、天脊集團硝基產業鏈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重大專項獲得突破。
五是通過實施“大公司、大集團、大基地”戰略,形成了一批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大型企業集團,五大煤業集團都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化工產業發展格局。
“十三五”期間,山西化工正以《關于在山西開展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的意見》的頒布實施為契機,重點優化產業空間布局,爭當煤化工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