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化工看吉林市,吉林市化工看吉化,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吉林市這座“化工城”的名字,則源于吉化。
1948年3月9日,東北人民解放軍解放吉林市,東北行政委員會接收吉林電氣化學工廠和東北煉油廠永吉工廠,并將兩廠合并,改名為吉林化工廠。這就是新中國化工長子——吉化的前身。在以后70年的發展歷程中,吉化對吉林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這座城市乃至吉林省、全國最大的化工企業,吉林市也因吉化的存在而被譽為“化工城”。
吉化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
吉化發展的第一階段是在建國初期,新生的共和國百廢待興、一窮二白。1953年,國家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圈定下,吉林“三大化”作為國家重點工程于1954年開工建設,1957年建成投產。新中國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爐電石在吉化誕生,成為新中國化學工業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開辟了吉化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階段。到1982年,年產250萬噸煉油裝置和年產11.5萬噸乙烯及其配套裝置全部建成投產,吉化成為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并舉的特大型國有企業。
上世紀90年代,國家鼓勵發展乙烯工業的戰略機遇,成就了吉化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階段。吉化1993年開始建設年產30萬噸乙烯工程及其配套裝置。到1997年,乙烯年產能達45萬噸,年原油加工能力500萬噸。
1998年,吉化加入到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戰略性結構調整掀開了吉化發展史上的第四個階段。在中國石油集團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吉化完成年產30萬噸合成氨、22萬噸丙烯腈裝置的建設,實施煉油和乙烯擴能改造,使年煉油能力達到750萬噸,乙烯年產能達85萬噸,實現了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跨越。
2009年至今,隨著千萬噸煉油擴建項目奠基動工,吉化步入了第五個發展階段。2016年至2018年,公司三年累計盈利100億元,上繳稅金連年超百億元,實現了從“三大化”到煉化一體化特大型企業的跨越。
吉化的發展,帶動了“化工城”的發展。改革開放后,吉林市圍繞吉化,先后建設了吉林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吉林市化工園區,不斷做強做大化工產業鏈,使化工進一步成為支撐全市經濟的命脈。
吉林化工園成立于2008年10月,先后被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命名為中國化學工業(長吉圖)產業區,被工信部批準為*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被中國石化聯合會評為“2017年中國化工園區20強”,化工園區*大的企業就是吉化。在其帶動下,吉神化工、林德氣體等各類化工企業達到130家(規模以上企業44家),具有國際*的化工生產裝置11套。已形成煉油、乙烯、乙烯下游、丙烯下游、芳烴下游、乙烯副產利用、化肥、精細化工等幾大產業鏈條,產品覆蓋基礎有機化工原料、合成材料、化肥、精細化學品等多個領域,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化工產業體系。特別是在建區,以吉神化工年產30萬噸環氧丙烷及配套德國贏創化學年產25萬噸雙氧水等項目為主體,向下延伸聚氨酯、聚丙烯酰胺、碳纖維、醫藥中間體等化工新產品,同時配套
化工設備制造業集聚區和化工物流配送區,使園區產業格局趨于完善。
吉林經濟技術開發區也是依托吉化建設的開發區,與化工園區隔江相望,化工產業是全區第一大主導產業。其中,精細化工企業達到26戶,產品覆蓋78類200多個品種,綜合年產能達到300萬噸,2018年完成產值115億元。眾鑫化工減水劑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印尼雅萬高鐵項目減水劑原材料供應商。康乃爾苯胺外銷量全球*大,帶動十余家關聯企業整體發展。國內規模*大的合潤化工年產1.5萬噸抗氧劑和德國海默拉特高端汽車涂料項目進入試產。開發區內生物化工骨干企業已達到7家,綜合產能115萬噸,2018年完成產值46億元,燃料乙醇產量居亞洲第一,環氧乙烷產能達18萬噸。醫藥化工企業已發展到6家,產品涵蓋原料藥、醫藥中間體、生物制藥等,綜合年產能達2萬噸,2018年完成產值9.5億元,其中維生素E產能世界第三,萬華精細化工也實現達產達效。
70年來,“化工城”的人們懂化工、愛化工、干化工、依賴化工,“化工城”處處傳誦著化工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