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公司搶灘氫能行業
作者: 2019年06月14日 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 瀏覽量:
字號:T | T
從各省市紛紛出臺利好氫能發展的政策,到南陽某公司曝出“水解制氫”,氫能*近屢上熱搜榜。 氫能具有熱值高、反應速度快、易于儲存、零排放等優點,在交通運輸領域潛力巨大。當前,各國大力推進氫能產業發展,產
從各省市紛紛出臺利好氫能發展的政策,到南陽某公司曝出“水解制氫”,氫能最近屢上熱搜榜。
氫能具有熱值高、反應速度快、易于儲存、零排放等優點,在交通運輸領域潛力巨大。當前,各國大力推進氫能產業發展,產業鏈逐漸完善;各大企業也紛紛布局。隨著排放要求的提升、儲氫技術的進步、燃料電池技術的成熟,氫能商業化利用的設想或將逐漸成為現實。
各國加大氫能支持力度
作為重要生產原料,氫氣2017年全球消費量約7550萬噸,其中煉化領域的消費占90%以上,未來仍將進一步增長。中國是*大的氫氣生產國和消費國,2017年產量和消費量約1820萬噸,其中93%以上用于合成氨、合成甲醇和煉油。隨著煉廠加氫裝置的增加,氫氣的需求量逐年增大。
作為高效的能源載體,氫氣的應用逐漸由傳統航天領域向汽車領域拓展。殼牌預計2050年后電能及氫能將成為車用能源的主要形式。
美國、日本及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目標指向2040年實現氫能社會。氫能利用在交通領域持續升溫,正邁向商業化進程。
2002年、2004年美國能源局(DOE)分別發布國家氫能發展路線圖和氫立場計劃,確認了氫能產業發展將經過研發示范、市場轉化、基礎建設和市場擴張及完成向氫能轉化四個階段。2004年至今,DOE持續推進氫能與燃料電池項目計劃。根據2017年財年年報,他們已累計完成30余項技術的商業化應用,申請650項專利,預計未來幾年還有75項技術投入應用,但項目撥款已呈現下降趨勢。
日本政府大力支持氫能,現已超越歐美,成為國際氫能領跑者。早在1993年,日本新能源和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牽頭開展了為期10年的氫能源系統技術研究開發項目,進行了相關技術儲備。2013年政府推出的《日本再復興戰略》中把發展氫能上升為國策。2016年日本氫和燃料電池戰略協議會議發布調整后的日本氫和燃料電池戰略路線圖,預計2040年實現氫能大規模應用。
歐洲在氫能領域也給予政策支持。2003年,歐盟開展了歐洲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平臺項目,進行燃料電池和氫能技術發展關鍵領域攻關;2009年完成天然氣管道運輸摻氫項目研究;2015年啟動氫燃料汽車在歐洲地區的可行性及競爭性評價計劃。
進入21世紀,我國逐漸確立氫能發展目標,即實現大規模、低成本氫氣的制取、存儲、運輸、應用一體化,實現氫燃料電池在汽車領域的應用。已有十余省市配套出臺了支持政策。
能源公司搶灘氫能行業
各大能源公司在國家政策的*下,紛紛出手,以搶占行業制高點。
殼牌2013年發布新視野報告認為,未來石油在乘用車領域的占比將逐年下降,2030年后電能和氫能占比將達到5%,且比例還將快速增長,到2040年占比達40%;到2070年將完全脫離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殼牌已在氫能各個領域布局。2016年,殼牌與川崎重工簽署協議,合作開發液氫運輸船;與日本巖谷產業、日本電源開發公司合作,將澳大利亞豐富的低質褐煤轉化為氫氣,液化后船運至日本。2017年,殼牌與豐田正式達成協議,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建造加氫站,目標是在2024年建成100座加氫站。
BP在2015年發布的技術展望報告中提出,2030~2050年,氫能將逐漸得到廣泛應用。目前,BP已參與了多個氫能示范項目,包括同戴姆勒·克萊斯勒和福特公司合作研究燃料電池;在北京中關村投資建成了中國第一座加氫站。BP之后的業務重點將從車用氫能利用,轉向與通用電力聯合開發和建設氫電廠并捕集二氧化碳。
林德公司作為全球最大的氣體供應商,擁有氫氣生產、回收、凈化、儲存、液化和運輸的全套工藝。近年來,該公司利用現有技術積累逐步介入氫能領域,全球超過1/3的加氫站使用林德的技術。
國家能源集團在2015年進入氫氣領域,未來10年將投資50億元推進氫能利用。旗下神華集團重點關注氫能產業鏈中的生產、儲存、運輸、加注環節,但不涉及汽車相關領域。目前其擁有的煤氣化裝置總產氫量達400萬噸/年,并且有30萬噸/年二氧化碳CCS(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封存)能力,具備大規模制氫潛力。2018年2月,神華集團參與成立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創新戰略聯盟。(作者單位:中國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