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瀘天化(集團)四川中藍國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成都宣布,我國首套擁有自主
知識產權,采用非光氣法熔融縮聚專有技術的10萬噸/年聚碳酸酯(PC)工業化示范項目一次開車成功。四川省經信廳副廳長翟剛表示,該技術填補了*,量產后有望替代進口。
瀘天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譚光軍在發布會上介紹,瀘天化(集團)中藍國塑一期10萬噸/年聚碳酸酯項目2017年4月1日開工建設,2019年5月15日產出優質聚碳酸酯產品。目前裝置運行穩定、安全受控、環保達標,產品各項指標達到國內優質水平。項目的成功,突破了國外對我國該領域先進技術的封鎖。
該裝置采用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非光氣法碳酸二苯酯技術、中藍晨光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熔融酯交換法聚碳酸酯技術,是國內首套擁有全部自主
知識產權的工業化聚碳酸酯生產裝置,生產過程綠色環保,技術先進,產品質量優良。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研究員王公應表示,我國聚碳酸酯長期依賴進口,近年來通過引進國外技術,國內產能猛增,但產品以中低端為主。國外新建裝置基本為非光氣法,國內部分新裝置仍為光氣法。在國家“863”計劃、科技攻關計劃、科技支撐計劃、重大產業化技術開發專項等支持下,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自主研發了非光氣路線制備碳酸二苯酯的新型高效催化劑和反應分離一體化等過程強化技術,開發出9萬噸/年碳酸二苯酯技術軟件包。
中藍晨光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趙奕表示,該公司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酯交換法聚碳酸酯技術,開發出10萬噸/年技術軟件包。中國成達工程有限公司與項目各方通力合作,對首套9萬噸/年碳酸二苯酯和10萬噸/年聚碳酸酯工藝包,在工程技術上改進、創新,為項目一次投料試車成功打下了基礎。
在四川省經信廳的組織下,2015年6月,瀘天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中藍晨光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中國成達工程有限公司簽訂四方合作協議,正式啟動了10萬噸/年聚碳酸酯工業化示范項目建設。
據了解,瀘天化(集團)中藍國塑正在規劃建設60萬噸/年聚碳酸酯全產業鏈項目。其中一期2套10萬噸/年裝置總投資27億元,一期第一套10萬噸/年裝置已建成投產,目前處于試生產階段。未來公司還將進一步優化工藝流程,致力于開發高端化、專業化聚碳酸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