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了新中國石油化工史上數不清“第一”的遼寧,正在向一體化、規模化、集群化方向發展——
新中國第一所石油工業院校在這里誕生,中國煉油工業從這里綻放,回望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遼寧,令人驕傲的工業歷史使遼寧成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也誕生了眾多石油化工明星企業。
翻開撫順石化的歷史書卷,便如同翻開了中國石油煉化產業的發展史。這里曾經是中國煉油工業的搖籃,是中國煉油工業技術“五朵金花”中“三朵”綻放的地方,曾擔負著我國1/6國防用油和1/7農業用油的生產任務。
遼陽石化則是新中國*早引進成立的“四大化纖基地”之一,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建設大化纖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1973年9月,承擔遼化建設任務的工程兵進入工地,會戰場景蔚為壯觀。
錦州石化更是走過了80年風雨歷程,生產出新中國第一滴人造石油、第一塊合成順丁橡膠。
時至今日,這些明星企業依然擔負著重要的生產、保供任務,而民營企業的綻放更是給遼寧石化行業增添了閃耀的新星。恒力石化、盤錦北燃、逸盛大化、福佳大化等重點企業均實現較快增長,2018年12月15日,恒力石化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正式投料試生產,全省石化行業民營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2018年,全省民營石化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600億元,同比增長20.1%,占全省石化行業比重的47.6%;實現利潤115億元,同比增長17.2%;上繳稅金60億元,同比增長12.1%。
明星企業的綻放離不開各方的助力,更少不了卓有遠見的規劃。遼寧省國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建設工程中心黨組書記、主任侯慧明告訴記者,遼寧是中國重要的石化產業基地,煉化能力強、鏈條完備、技術*,已初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具有相當規模的產業體系。近兩年,隨著遼寧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合作,加快經濟轉型,一批大煉化項目逐步建成,遼寧石化產業正在向一體化、規模化、集群化的方向發展,向*石化產業基地邁進。
當前,遼寧省出臺了《遼寧省建設國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工程框架實施方案》。《方案》明確,到2020年,全省原材料工業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
裝備智能化和綠色發展水平得到提升,能源消耗持續降低,行業盈利能力進一步增強,初步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產業布局優化,提高原材料工業發展質量。原材料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力爭達到14000億元,年均增長8.7%;新材料銷售收入占原材料工業主營業務收入比例達到10%;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0個;新增各類省級科技研發平臺30個;創建省級綠色工廠20座;石化和鋼鐵工業先進過程控制投用率達到60%以上。到2030年,原材料工業產品質量及工藝技術
裝備達到國際*,服務型制造水平顯著提升,基本實現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建成國家新型原材料基地。
侯慧明介紹,下一步,遼寧省將推動石化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煉化一體化水平,培育發展新動能,延長產業鏈,化工新材料和精細化產品將成為產品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加大行業技術創新能力,以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為主線,探索構建共享型循環經濟產業體系。推行集約化、差異化發展,全面建設大連、盤錦兩大*石化產業基地、改造提升撫順、遼陽、沈陽、錦州、營口五大具有產業競爭力的石化產業基地,著力打造阜新、葫蘆島、鞍山三大特色石化產業基地,按照核心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的發展模式,全面提升煉化一體化能力,逐步完善從油氣加工、有機化工、高分子聚合物化工、化工新材料到精細化工的全產業鏈,從而實現遼寧省石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