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油一柱擎天到煉化一體化、
裝備制造、技術服務、新材料等多元化產業發展格局——
1959年9月26日,新中國成立10周年大慶之際,在黑龍江松嫩平原松基3井噴射出工業油流,我國發現了一個大油田,從此打破了中國是貧油國的論調,解決了中國的石油自給問題,大慶油田由此得名。
1960年初,數萬名石油大軍從祖國四面八方挺進東北大平原。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工人,一舉改變了我國石油工業的落后面貌。1976年起,大慶油田持續27年實現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連續10余年持續穩產原油4000萬噸以上,成為了新中國石油工業的中流砥柱。而在大慶油田開發建設60年之中,歷經30年攻關,研發了三元復合驅技術,提高采收率20個百分點以上,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大規模應用三元復合驅技術的國家,踐行了中國制造。他們還自主創新研發了“國字號”表面活性劑,成本比國外降低了40%。
當時的黑龍江石油經濟一柱擎天。從1979年開始的40年間,黑龍江省開始逐步發展非油經濟。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提出發展替代產業的思路,每年投入一定資金發展非油產業,到1990年相繼興建了石油機械廠、塑料制品廠等一批地方工業企業。目前全省已形成煉化一體化、
裝備制造、技術服務、新材料、戰略新興產業等多元化產業發展格局。
煉化一體化是伴隨著大慶油田開發建設而發展。自1963年開工建設第一套常減壓裝置以來,大慶石化煉油生產能力由建廠初期的100萬噸/年提高到1000萬噸/年,累計加工原油2.68億噸,上繳利稅609.31億元。1986年投產的乙烯裝置,歷經1999年、2004年、2012年三次擴建改造,乙烯裝置在線生產能力由30萬噸/年、60萬噸/年、120萬噸/年,也是我國成套技術和裝置首磁全部實現國產化,打破了長期以來國外的技術壟斷,節約了上千萬美元的技術引進資金。
“十一五”以來,黑龍江省石化工業已建成了大慶石化120萬噸/年柴油加氫精制等30余個重點項目,初步實現了“小煉油、大化工、新材料”的格局。十二五”期間,黑龍江將繼續鞏固大慶作為國內重要石化生產基地的地位,到2015年,黑龍江省煉油及石油化工計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744億元,“十二五”年均增長18.5%。
記者了解到,截止到目前,黑龍江省“油頭化尾”已取得重大突破,大慶石化煉油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項目已陸續實現開工投產,550萬噸/年重油催化熱裂解項目也正緊張施工中,C5石油樹脂擴能改造項目已于今年年初開車投料一次成功。
黑龍江石油化工產業素以“東煤西油”聞名,西部煉化一體化,東部則以煤炭一體化、石墨精深加工為主要發展方向。
據有關資料顯示,黑龍江省煤炭探明儲量是215億噸,主要集中在雞西、雙鴨山、七臺河和鶴崗。比如雞西以生產焦煤和瘦煤而著稱,1949年至1952年,年產原煤250萬噸,1953年至1957年,共生產原煤2170萬噸,60年來已經累計為國家貢獻煤炭8億多噸。
在60年來的發展變化中,黑龍江省加快煤炭資源城市的轉型升級,從“一煤獨大”到“多業并舉”轉變,探索煤炭深加工,煤化工可以替代石化產品等。以七臺河為例,七臺河煤化工產業曾是基礎*好、鏈條*長、所占份額*大的地區,已經形成了原煤、洗精煤、煉焦、焦爐煤氣制甲醇、煤焦油等產業鏈條,煤化工產品21種。
除此之外,四大煤城還是石墨資源豐富的集聚地,全省探明石墨資源保有礦物量2.02億噸,占全國的1/2以上,占全球的1/4左右。然而,豐富并珍貴的石墨資源卻一度賣出了“白菜價“,石墨產業低端化、產業鏈條短等問題突顯。
近年來,黑龍江省密集出臺了《石墨產業科技發展專項計劃》、《石墨烯產業發展三年專項行動》等政策,支持石墨產業發展?!爸袊肌?雞西、釋放“黑金”后發優勢的雙鴨山、“中國石墨烯小鎮”的七臺河、“千億級中國石墨城”的鶴崗突飛猛變。
截止到2018年末,黑龍江省規模以上石墨企業實現產值近40億元,石墨礦石年開采能力達到1100萬噸,石墨精粉年生產能力達到110萬噸,占全國三分之二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