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寧夏寧東、內蒙古鄂爾多斯、陜西榆林為核心的能源化工“金三角”,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資源優勢突出,產業蓬勃發展。為摸清“金三角”產業發展情況,為煤化工等能源化工產業的“十四五”規劃制定提供參考指引,推動 “金三角”地區能源化工產業融合協同、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中國化工報社、中國化工產業發展研究院、陜西延長石油集團、陜西煤業化工集團聯合發起了能源化工“金三角”產業協同發展大型主題調研活動,得到了三地政府、行業協會,以及航天長征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的大力支持。調研過程中,國家及三地政府部門人士、業內*、能源化工企業、科研單位等,圍繞能源化工“金三角”的發展發表了意見和看法。為此,本版特推出《能源化工“金三角”產業協同發展大討論》系列專題報道,為讀者呈現他們的精彩觀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
在國家能源體系構建中發展煤化工
現代煤化工的發展要在我國現代能源體系中構建。要以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為要義,推進能源革命。
清潔主要是指能源的開發利用全過程*大程度地減少對生態破壞和環境的污染,實現煤炭的科學開發和清潔利用,提高煤炭使用的集中度和清潔度。
在清潔發展方面,建議:一是建立綠色化、現代煤化工產業體系,推進現代煤化工產業的清潔化發展。二是積極發展高效污染物脫除、多污染物協同控治、廢水零排放以及“三廢”資源化利用等技術,依托示范工程盡快實現產業化。三是加快制定科學完善的清潔生產標準與相關環保政策,引導和調控現代煤化工產業清潔化發展。四是綜合考量大氣環境、水環境與土壤環境等因素,科學布局現代煤化工產業。五是建立現代煤化工項目審批、全過程監管以及后評價的清潔生產管理體系,明確監督職責,完善問責制度。
低碳主要是指能源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大程度地減少碳排放。實現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轉化、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是能源低碳化的根本保證。
在低碳發展方面,建議:一是積極探索CCS/CCUS技術,超前部署高效CCS以及CO2驅油(CO2-EOR)、CO2制甲醇、CO2制烯烴等CCUS技術的前沿性研發,拓展CO2資源化利用途徑。二是多能互補融合發展,加強現代煤化工與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的互補融合,建設低碳煤基綜合能源產業基地。三是立足國情,維護正當合理的發展權,不能無視現代煤化工高碳工業的工藝屬性,阻礙現代煤化工的科學發展。
現代煤化工是對我國能源供應安全的戰略保障。新型能源安全觀的內涵包括能源供給安全、能源環境與生態安全、能源科技安全、能源經濟安全等內容。近期需要將能源環境安全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中遠期則要建成高效、綠色、低碳的能源體系。
在安全發展方面,建議:一是政府應明確現代煤化工的戰略意義與產業定位,主導制定現代煤化工發展規劃政策,有序推進現代煤化工逐步實現升級示范、適度商業化與全面產業化。二是政府有關部門應制定相關保障性經濟、金融政策以提高實施企業的經濟性與競爭力,形成一定規模的油氣能源替代能力。三是從科技層面,應大力加強顛覆性工藝技術創新,進一步提高現代煤化工
裝備的制造水平與自主化率。
高效指的是能源生產、轉化、利用的效率都要高。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實現高效發展、低碳發展的關鍵路徑。
在高效發展方面有以下建議。一是管理層面。嚴格要求現代煤化工項目準入門檻,對水資源“三條紅線”進行全面管控;優化現代煤化工產業格局,統籌地區資源、煤種煤質、運輸條件與市場需求等因素,鼓勵產業差異化發展。二是技術層面。積極開展合成氣直接制烯烴/芳烴、煤熱解氣化一體化等高效現代煤化工技術的研發以及工業化應用,實現節能降耗的突破性進展;大力推進現代煤化工與電力、石油化工、化纖、鹽化工、冶金建材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生產高端化、特色化、高值化化學品。三是大力發展大型氣化空分、高效分離凈化、氣體壓縮、高效節水等關鍵共性技術;大力發展合成氣一步合成烯烴、芳烴、煤一步氣化、煤基乙醇、熱解氣化耦合、直接間接液化耦合、加壓氫解等前沿*技術;大力發展大型煤直接液化、煤間接液化、
裝備制造、氣化島等工程;大力發展甲烷直接制烯烴和二氧化碳化工等顛覆性技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
在十百千萬年目標下定義煤化工
我國現在正處在加強新舊動能轉換、生態文明建設和中美貿易戰的關鍵時刻,要在十年、百年、千年、萬年的歷史觀下認識煤化工、定義煤化工和發展煤化工,不能因為短期的利益而喪失了長期的、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煤炭和煤化工對遏制全球油價上漲有很重要的作用。煤制油、煤制氣和其他煤化工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我國石油化工行業迎來產業升級黃金時代,如果說過去20年化工行業的主旋律是上產能、擴規模,那么未來*大的方向就是投研發、補短板。要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拋棄小我、小集體、小集團的利益,有水快流的思想是不對的,有水要流,但是要長流,高質量地流下去。全國各地的生態建設都在加強、都在加快,煤化工行業也應該有所行動。
我國已經制定了綠色安全發展的協同監管、考核與追責制度,石油化工行業一定要高度重視,嚴格遵守,進而實現安全和綠色高質量發展。一是凝聚共識,立規矩、劃框子,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安全生產工作的規范化。二是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結合,普遍性與區域性相結合,督標與督本并舉,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相協調。三是加強信息公開,促進判斷的科學性、決策的準確性和監督的民主化。四是對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產方式與監管方式進行全面轉型,適應生態環境問題演化的新形勢。五是通過清理散亂污、保護生態紅線、嚴格執法、嚴懲重罰、層層追責,遏制地方發展環境污染和非安全型經濟。六是通過示范與*,以點帶面,提質增效,促進各地通過特色發展、優勢發展和錯位發展步入綠色發展和安全發展的道路。七是通過黨內法規、國家立法和社會規范相結合,推動生態環境保護。
關于中國石油化工行業如何綠色轉型,我建議:一是打破資源詛咒,在瓶頸期培育新動能,多條腿走路促進煤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二是嚴格執法打擊散亂污和違法企業,為行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壯大奠定基礎。三是以水、煤、油、電等資源能源和排污總量定園區,倒逼企業開展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四是仿效江蘇、浙江的經驗,對園區內的企業開展“畝產GDP”排名,淘汰落后。五是加大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立法和執法,與發達國家開展技術合作,促進行業綠色發展。六是通過技術改造,開展轉型升級,并培育化工行業有關的延伸產業。七是開展股份合作,開展產能替換和產業升級工作,淘汰落后的民營和集體企業產能,實現共贏。八是調整規劃,對一些落后的園區和企業采取安全、環境保護采取一票否決制,提升煤化工園區整體績效。九是進入園區要慎重規劃,不進入園區也要慎重規劃。十是煤改氣、煤改電是未來十年、二十年的發展方向,值得相關人士、企業和部門堅守與研發。
中國五環副總工程師、資深氣化*皮金林:
中國現代煤化工世界*
中國現代煤化工有十大顯著特點:產業規模大、重要品種多、技術含量高、產業鏈長、園區化程度高、環保標準*嚴、綠色可持續發展程度高、協同發展廣、規模效益佳、走出去項目多。
產業規模大。龐大的產業規模已經形成。煤炭消耗結構中化工占7%,現代煤化工用了不到3億噸的煤,減少了3500噸/年石油和900億立方米/年天然氣進口。降低了石油和天然氣對外的依存程度,保證了國家能源安全。
重要品種多。現代煤化工以先進大型加壓氣化技術為基礎,整合先進氣體凈化,化學合成等單元構成,形成了可以替代石油、天然氣生產大宗基礎化學品和清潔液體發動機燃料、清潔氣體燃料的工業體系。
技術含量高。總體技術創新和工程化能力處于世界前列,形成了多種成熟的、規模化的產品鏈,煤氣化、MTO、間接液化、乙二醇有自主核心技術,均為自主創新成果,而且被廣泛應用;單系列規模世界*大。
產業鏈長。現代煤化工以神華煤直接液化制油項目開始在中國蓬勃發展,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而且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產業體系,這樣一個產業在世界上是*的。
園區化程度高。園區化建設模式已被確立,形成4大園區,內蒙古鄂爾多斯、寧夏寧東、陜西榆橫、新疆準東/伊利;園區中實現了煤、電、化一體化多聯產模式,實現了要素的*優組合;減少了公共設施的重復建設,減少了成本;所有工廠均為中國人自己及設計、建設、運行。
環保標準高。我們有世界上*嚴苛的“三廢”排放標準。廢氣中國標準限值均比新加坡標準限值、世行國際金融組織標準限值要求高很多,且排放全部達標。廢液排放與世界先進標準接近,但事實零排放。廢固中渣、飛灰、濾餅作為建筑材料循環使用。
綠色可持續發展程度*高。煤炭轉化的資源利用和能量利用效率比較高,水耗比較小,大部分運行的裝置接近先進值,并不斷改進;示范項目采用直供電的模式,對項目規模有嚴格規定,項目必須入園。
協同發展范圍廣。現代煤化工技術發展應該非常重視水資源和環境容量的剛性約束;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高是一個問題,要考慮與EOR、CCS一同實施的可能性;要注重多原料和多過程工藝的優化耦合,包括跨界整合,鋼化一體化,煤化工和磷化工一體化,焦化與現代煤化工一體化,煉油和煉化一體化。
規模效益佳。從項目的生命周期來看,現代煤化工仍具有經濟效益,這取決于建設條件、產品選擇和業主實力;對其他油氣資源匱乏而有廉價煤炭供應的國家具有示范作用,已在“一帶一路”國家中建設、運行,而且將會有更多的項目開花結果;對發達國家而言,如何清潔利用石油焦,現代煤化工也有示范作用。
走出去的條件好。現代煤化工推動了廣泛的技術創新、工程設計、設備制造、工程建造等相關產業發展和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目前現代煤化工的技術、裝備制造、工程建設和運營管理水平走在世界前列,而且我們已經在“一帶一路”沿線開始整體輸出現代煤化工項目,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國家能源局原巡視員陳世海:
西部煤化工要融合發展
目前,我國現代煤化工項目主要集中在內蒙古、陜西、寧夏、山西、新疆等省份,產業發展的園區化、基地化格局初步形成。未來十年,我國西部地區將成為煤制化學品、煤制清潔燃料、精細化學品的集聚地區。這些地區要打破區域界限,融合其他產業發展,將大規模、基地化、上下游一體化、全產業鏈發展作為主要發展方向,做到產業園區化、技術國產化、裝置大型化和產品多元化,促進現代煤化工在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
煤制清潔燃料:“十三五”末期我國煤制清潔燃料產業已經從產業示范階段向產業化升級示范和商業化布局轉變,從技術示范、技術儲備向產能儲備轉變,由單一的項目示范向大規模、基地化方式轉變。
在產業布局上,要將大規模、基地化、上下游一體化、全產業鏈作為主要發展方向。煤制清潔燃料基地的布局需要按照靠近原料、靠近市場、進入園區的原則,科學合理確定基地規模,促進煤制清潔燃料集約化、規模化開發,大力提高資源有效利用率,使煤制清潔燃料發展走上資源效率高、安全有保障、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少的道路。
煤制清潔燃料產品:將清潔柴油、清潔汽油、航空煤油、軍用特種油品、高端煤基化學品(包括費托蠟、PAO、高端潤滑油等)作為主要產品發展方向,生產低硫、低烯烴、低芳烴的超清潔油品,提供國VI及以上標準油品,生產高密度、高熱值、超低凝點的軍用、航空航天等特種油品。
煤制化學品:要在符合環境準入條件及煤制化學品產業發展現狀的情況下,從產業布局、技術發展及市場競爭力等角度充分統籌協調發展;要加快推進原創技術產業化、成套系統集成優化和智能化,過程節能降耗和本質安全、環保,下游衍生產業的精細化和高端化,逐步建成行業標準完善、技術路線完整、產品種類齊全的現代煤化工產業體系,推動產業安全、綠色、創新發展。
精細化工:應避免區域內同質化競爭,提高產品高端化及高附加值,形成技術與市場信息共享。一是要提高聚烯烴的精細化程度。二是發展烯烴、芳烴精細化加工。三是發展煤化工綠色生產工藝 。四是延伸發展塑料、化纖、橡膠產業 。五是延伸費托合成工藝,生產高端合成蠟、環保潤滑油。六是提高煤焦油的綜合利用水平。
中國石化聯合會煤化工專委會委員賀永德:
現代煤化工應有序發展
我國煤炭資源占化石能源總量的96%,而且在較長時期內煤炭依然是主要能源,這種資源稟賦決定了煤化工要大發展。但大發展不是全面大發展,而是在具備能源基礎條件的4個現代煤化工示范基地,尤其是能源化工“金三角”需要大發展。
能源化工“金三角”地區的煤炭為侏羅紀長焰煤,硫含量小于0.5%,灰含量低于8%,含油率平均10%以上,是一種國內少見、優質的化工原料和動力用煤。而且煤層厚、埋藏淺,不含瓦斯和水,開采安全,屬于整裝煤田,儲量*豐富,具備良好的大型化、基地化轉化條件。其中,陜西榆林的煤炭品質*好,非常適合煤化工深加工。目前,煤制甲醇、煤制烯烴、煤制油等技術在能源化工“金三角”應用成熟。
石油作為戰略資源,中國對外依存度高達70%以上,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建議煤化工應大力發展煤制油等清潔能源,堅持煤炭清潔高效分質利用的思路,龍頭即煤熱解。主要分布在能源化工“金三角”的低階煤,約占我國煤炭總儲量的55%,通過中低溫熱解制取焦油、煤氣、蘭炭(半焦)等3種清潔能源。
蘭炭本身就是一種清潔的民用燃料,硫、灰含量小,還可替代原煤用于發電及氣化后加工化工產品。蘭炭內水含量少,揮發分高于無煙煤,完全可以作為水煤漿氣化的替代原料,水煤漿濃度可提高至66%,高于原煤水煤漿5個百分點,有效氣成分提高2~3個百分點,產氣量增加,氧耗、煤耗大幅下降。
煤熱解副產的中低溫煤焦油除加氫制油品外,其中含芳烴60%以上,高于石腦油1倍,用來深加工制芳烴優勢明顯。還可以生產烷基化油,提取蒽、醌、酚、吡啶等附加值更高的精細化學品。煤熱解副產的高熱值煤氣,其中含氫50%、甲烷35%。
能源化工“金三角”地區的1億噸煤用來熱解,可生產蘭炭6000萬噸、煤焦油1000萬噸、煤氣140億立方米(等于60億立方米天然氣),比煤制油、煤制天然氣成本分別低30%和50%。若年轉化5億噸煤,可生產蘭炭3億噸、焦油5000萬噸、天然氣240億立方米,成為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
榆林煤化工產業促進中心主任張相平:
煤化工應制定科學發展規劃
我國以石油替代產品為主要方向的現代煤化工,經過近10年快速發展,建成了一批示范工程,產業規模大幅增長,技術創新取得重大突破,攻克了大型先進煤氣化、煤液化及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一批技術難題;開發了大型裝備,園區化、基地化格局初步形成,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均走在世界前列。現代煤化工已成為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的*大亮點之一,對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緩解石油對外依存壓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煤化工肯定是要發展的。但煤化工快速發展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煤化工主要集中在山西、陜西、內蒙古、寧夏、新疆等西部地區,水資源匱乏,生態脆弱,而且環保壓力大,在缺少納污條件的區域面臨著“近零”排放的難題。因此,煤化工一定不能盲目發展,應有計劃地科學發展,以生態環境承載條件為前提的綠色發展。建議在“十三五”煤化工產業示范的基礎上,認真總結經驗和教訓,制定更加科學的發展規劃。
煤化工作為石油化工的有效補充,可生產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學品和煤基碳材料等特殊產品,是石油化工難以替代的。比如高溫費托合成α-烯烴、特種油品、石蠟等;中低溫煤焦油中獨有的蒽、醌、酚、吡啶等,是加工醫藥中間體的原料;高溫焦油稠環芳烴含量較多,可以生產液晶材料等。
煤制烯烴在“金三角”地區發展較快。我國煤制烯烴技術取得突破后,目前擁有生產裝置20多套,年總產能929萬噸,占全國聚乙烯、聚丙烯年總產能的20%左右,多分布在能源化工“金三角”。但從國情來看,中國人均塑料消費量仍較少。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塑料市場空間依然較大。原油/石腦油制烯烴面臨對外依存度、油價高企等瓶頸,為煤制烯烴帶來了較大機遇。
就能源化工“金三角”而言,3個地區都是以煤炭為原料深加工,產品同質化的現象較難改變,完全追求產品差異化也并不現實,主要原因是缺乏核心技術,高端產品占比較少。
同時,“金三角”地區雖然基礎原材料*豐富,但芳烴原料缺乏,煤基芳烴又面臨石油技術路線低成本沖擊的尷尬,可通過芳烯結合增加項目的競爭力。比如延長石油榆橫煤化工有限公司擬建的煤基芳烴項目,采用清華大學開發的世界首創流化床甲醇制芳烴(FMTA)技術,又結合烯烴產業鏈實現部分物料耦合,提升整體經濟效益和競爭力。陜西榆林蘭炭產能占全國一半以上,副產的中低溫煤焦油原料資源豐富,優勢明顯。其中芳烴含量較高,重整后抽提分離三苯,成本較低,可為當地提供芳烴原料,并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