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建煤化工項目的陸續投產并穩定運行,預計到2020年,我國現代煤化工耗煤總量將增加到1億噸以上”。近日,中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項目發布了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撰寫的 《現代煤化工“十三五”煤控中期評估及后期展望》 (以下簡稱 《展望》),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煤化工事業部副主任楊芊做出如上預測。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高級顧問楊富強指出,煤化工投資大、風險高,要嚴控規模,以免陷入高碳排、高水耗和高污染的路徑鎖定,浪費和損失高額投資,煤化工項目開發要慎之又慎。
楊芊認為,控制現代煤化工的規模就是控制現代煤化工的煤炭消耗量。控制現代煤化工產業煤炭消費總量,既可以推動煤化工企業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也是控制碳排放強度、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 “十三五”后期,我國現代煤化工應以國家能源戰略技術儲備和產能儲備為重點,積極穩妥推進煤炭深加工產業升級示范。
要適度發展
楊芊介紹,能源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攸關國家戰略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2018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46.4億噸標準煤,比2017年增長3.3%,其中煤炭消費增長1.0%,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9.0%。 《展望》顯示,2017年我國現代煤化工產業共形成煤制油企業8家、煤制天然氣企業4家、煤制烯烴企業20家、煤制乙二醇企業15家,共轉化煤炭7428.8萬噸,約占全國煤炭消費總量的1.96%,較 “十三五”初期增加耗煤量2890.8萬噸。
《展望》認為,立足能源資源國情,發揮煤炭主體地位,適度發展新型煤化工產業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提升煤炭清潔利用水平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是貫徹落實新時代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是建設 “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楊芊表示,我國新型煤化工經過長期攻關,在科技
裝備、工程設計、建設運營和產業示范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進步,總體達到了國際*水平,為推廣產業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我國新型煤化工產業發展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因素:一是煤化工行業存在制約“瓶頸”依然復雜,如技術短板、體制障礙、稅負重壓等;二是總體示范進展滯后于規劃預期,部分示范項目 “已核未建” “核大建小”現象明顯;三是面臨形勢依然嚴峻,國內外能源化工市場和新型煤化工技術與產業已發生深刻變化,機遇與挑戰交織并存;四是黨的十八大以后,煤化工行業進一步明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但面臨諸多新任務和高質量發展要求。
大幅提升能源轉化效率
楊富強指出,發展現代煤化工產業尤其是煤制油、煤制氣項目需要完成重大技術的能源安全儲備和示范的目標,而不是以商業化市場開發為主。同時,現有的煤化工產業要注重環保和碳減排,做到經濟可行性并具備競爭力。
根據 《展望》預計,2020年我國煤制油和煤制氣的產能分別達到1206萬噸和90億立方米,分別低于和等于 《煤炭深加工產業示范 “十三五”規劃》的1300萬噸和90億立方米的目標。
楊芊認為, “十三五”末期和 “十四五”期間,無論是國內國外均將面臨石化產品巨大的供應壓力,我國潛在的煤制乙醇、煤制芳烴和煤制氫氣等將加大現代煤化工的煤炭消耗轉化量。從煤控的角度講,我國現代煤化工 “十三五”后期將面臨巨大的煤控壓力,因此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煤制油和煤制氣為代表的煤制燃料行業長期不能盈利,投資回報率過低;二是烯烴項目大量上馬引發新一輪投資熱;三是煤制乙二醇項目建設熱情過高;四是煤化工新材料發展面臨技術困境,部分高端產品生產尚屬空白,擴大應用市場將是未來煤化工新材料的發展重點;五是以煤制芳烴、煤制乙醇為代表的現代煤化工新技術取得了新的突破,有大規模工業化和產業化潛力,對現代煤化工的煤控形成一定壓力;六是國家正在鼓勵的氫氣產業快速發展,相較于甲烷制氫、甲醇制氫、可再生能源制氫,煤制氫氣有*的成本優勢。同時,沿海新建大煉化的建設提速新增了大量氫氣需求,目前已經上馬的煤制氫氣裝置一方面彌補了氫氣原料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為煤化工的煤控實施產生了壓力。
楊芊表示, “目前我國正處在工業發展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現代煤化工產業要理性發展,應通過示范項目建設繼續完善工藝技術,加強不同技術間耦合集成,大幅提升能源轉化效率”。